從年輕時在生產建設兵團當新聞報道員起,我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從事黨政機關文字工作,除撰寫新聞稿,更多的是寫領導講話、工作報告、經驗總結以及各種應景應時文章,在機關被譽為“筆杆子”、還被戲稱古代的“幕僚”。其實,我們充其量是“捉筆代刀”,是“傳聲筒”,遠遠算不上什麼幕僚。在辦公廳工作時的老領導周慶正常常調侃說,那最多算是“僚屬”。要說經自己的手參與寫過和修改過的文字,數不清有多少,但都是反複修改、幾上幾下,集體創作,上麵還有人層層把關,最終屬於自己的東西究竟有多少便說不清了。因此,很自然,所寫的東西都不可能冠以自己的名字(年輕那陣子登新聞稿更不興注個人名字,隻打上某某報道組)。這常被說成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其實,我並不感到有什麼吃虧,也不看重那些名氣。因為這種工作,使我受到很大的鍛煉和充實,使我無論在思想理論上、政策水平上、宏觀把握上、調研寫作能力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而,我從小便比較喜歡看小說散文、寫點不成氣候的東西,作文基礎在班裏比較好,這也成了我上山下鄉後很快被抽到團、師機關報道組工作的原因,同時也成了我始終不願意和文學創作絕塵而去的情結。1977年我還因為發表了一些作品,被借調到廣東人民出版社由著名作家岑桑、李士非當頭的文藝編輯室一段時間,據說想正式調我進來,後因恢複高考上了大學,隻好走了另一條路。此是後話。總之,這以後我總是癡心不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是忙中偷閑寫了一些終於能冠以自己名字的東西,有的被報刊採用了。
這本小書就是把過去寫過的和發表過的東西選編而成。名為“散文隨筆集”,就是把自認為有點文學味道的選進來,至於論文和其他千人一麵的一律不選。全書分三輯,第一輯主要是在人生不同時段寫的短文,按發表順序排列起來,竟也像一條深深的巷子,一直延伸到幼稚無知的孩提時代,重讀起來總是那麼糾結。第二輯錄的是工作之餘的所見所聞,那些曾經震撼過自己心靈的電光火石,不記錄下來總有點終生遺憾之感。我曾經從事過一段青少年研究工作,那時候寫了大量的青少年研究文章和青少年修養讀物,以及有暇寫了不少雜七雜八的各類文章,出過書集,也包括雜文、通訊、報告文學、詩歌等等,當然,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些東西都比較粗糙,醜媳婦怕見公婆,所以大部分選不進來,隻是滿足於個人的情結,才選了一些,有一些還作了改寫,全部放在第三輯。
本書的成書得到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全國政協港澳華僑委副主任、廣東省委原副書記、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蔡東士同誌和我同是當年的知青,他為我題了書名;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呂雷同誌也是個老農友,他寫的序,充滿激情,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此對所有以各種方式給予支持幫助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沒有過多的期望,如果本書能夠為我們的文藝百花園增添哪怕是一丁點兒的色彩,就是我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