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赤色的十萬火龍遊曆天際,猶如三道赤色的閃電,劃曳空中。
“此處便為函穀關,它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西抵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三人徑自下了雲頭,木紫羽說道,“這便是函穀三關之一的漢關,當年吳王劉濞,率楚劉戊王略秦關,元鼎三年,漢武帝從楊仆言,徙故關於新安東界,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
“漢關若破,新安、雒陽將無險可守!”琅琊閣主(月夢馨)說道。
“漢關西去,直至上陽城及弘農郡,因扼守山地險要之勢,道路狹窄之穀,當可屯兵略降之用,出上陽城和弘農郡便是函穀第一要塞秦關,秦關地處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穀中,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深險如函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木紫羽說道。
“秦因函穀而拒六國,漢以函穀拒與霸王。”琅琊閣主(月夢馨)說道。
“函穀之奇也不僅在於此,東起函穀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至桑田有一處函穀古道,長約15公裏,穀深50~70米,穀底寬10米左右,窄處隻有2、3米,穀岸坡度40~80度,穀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穀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穀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轡”,“一泥丸而東封函穀”。”木紫羽繼續說道,“千古出關一條路,函穀古道為幻,函穀雄關拒敵,足可定此安危”。
“西出潼關,便是長安,不如我們也將該處坐標收集一番!”隨著琅琊閣主說完,燕舞玲瓏(木紫羽)道,“不如這樣,我們兵分三路。”
三人小議一番之後,燕舞玲瓏(木紫羽)便從潼關而下,略秦之四塞(函穀關、武關、蕭關、大散關)、洛陽大關(函穀關、伊闕關、廣成關、大穀關、轘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虎牢關)、太行八徑(天井關、軹關陘、白陘、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等戰略要地,赴弘農郡、HN尹、河內郡三郡司隸校尉府及各縣坐標收集及雲門開啟工作。
帝都無魔(郗笠琨)從弘農北上河東郡,經陽平郡、巡遍並州九郡(雁門郡,新興郡,太原郡,西河郡,樂平郡,上黨郡)、冀州九郡國、幽州郡十二郡國、青州十一郡國、徐州六郡國、揚州十一郡國、豫州六郡國、兗州八郡國的郡守州牧坐標收集及雲門開啟工作。
琅琊閣主(月夢馨)出潼關,經京兆尹、右扶風、右扶風三郡,北巡涼州十四郡國、南下益州二十二郡國、東至交州六郡國,北上荊州十四郡國郡守州牧坐標收集及雲門開啟工作。
由於十萬火龍的驚爆速度,穿萬裏疆域如同信步遊走,在燕舞玲瓏(木紫羽)收集完所有坐標之前,琅琊閣主(月夢馨)、帝都無魔(郗笠琨)早已完成任務,通過武關的坐標,經雲門直達武關。
這武關位於商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穀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關城建立在峽穀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裏,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穀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