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1)

杜甫秦州①雜詩鳳林②的戰火尚未熄滅,魚海③的路上從來就很艱難。

候望的烽火台插在雲峰尖上,孤軍駐守,營中的井水常幹。

邊塞的風吹得天上的星星搖動,月光照射到北方的邊境更感涼寒。

老人們常常懷念飛將軍李廣,不知道天子何時能築起拜將的高壇?

原詩:鳳林戈未熄,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幹。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①秦州,唐時治所在今甘肅秦安縣西北。

②風林,關名,在今甘肅臨夏縣西北,黃河南岸。

③魚海,在今寧夏境內。

杜甫禹廟①禹王廟在空山裏麵,秋風裏太陽也已西斜。

荒涼的庭院枝頭掛著桔柚,衰頹的屋壁上畫滿龍蛇。

雲氣騰騰像生在虛空的壁上,江聲不息推湧著白色的流沙。

大禹嗬曾經用四種艱辛的走法②,鑿通河道才保護了三巴③。

原詩: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①此處杜甫所詠的禹廟,在今四川忠縣。

②相傳大禹在治水途中,曾用四種方式跋涉,即“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③三巴,今四川東南部,古稱巴國,又稱巴子國。東漢末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為巴西、巴、巴東三郡,合稱三巴。

李頎(唐·690-751)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時曾居河南開封。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曾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後辭歸河南隱居。

望秦川①早晨啟程向秦川遠望,太陽正出現在東麵的山峰。

遠近的山河一片明亮,連綿的城闕疊疊重重。

萬家的翠竹搖響了秋聲,五陵的鬆林一片寒森。

遊子嗬誘發了思歸的感歎,秋天的景象露重霜濃。

原詩: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鬆。

有客歸歟歎,淒其霜露濃。

①秦川,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渭水平原。

張謂(唐·約721-777後)字正言,今河南沁縣人。天寶二年(743)進士,曆官尚書郎、禮部侍郎等,與李白友善。

同王征君①湘中有懷八月的洞庭滿眼秋色,瀟水和湘水②浩淼北流。

夢裏飛回萬裏外的家鄉,客中的五更愁得再也睡不著。

沒有心思打開書卷閱讀,解悶消遣隻宜登上酒樓。

朋友嗬大都住在洛陽城裏,什麼時候才能一起同遊?

原詩: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裏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何日複同遊?

①征君,朝廷曾征召的人。

②瀟湘,今湖南湘水中遊於零陵與瀟水會合的總稱,均北流入洞庭湖。

丁仙芝(唐·705—?)字元禎,今江蘇丹陽人。開元間進士。曾官餘杭尉。

渡揚子江搖著槳①在江心四望,波濤廣闊的兩岸晴朗分明。

樹林中屹立著揚子江的驛館,青黛的山巒引出了潤州②古城。

海濱的盡頭邊境一片寧靜,寒流刺骨是因為不息的北風。

隻聽見叢林的樹葉紛紛墜落,清晰地傳來一片秋聲。

原詩:桂楫中流望,空波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風葉下,浙瀝度秋聲。

①桂揖,即用桂木做的槳,如屈原《九歌·湘君》雲“桂櫂兮蘭枻。”取其芳香,不一定真是桂木做的。

②潤州,今江蘇鎮江市。

張說幽州①夜飲習習的涼風吹來夜雨,樹葉兒蕭瑟響起秋聲。

大堂上正與諸君夜宴,使我也忽然變得年輕。

在軍中高興時應該舞劍,塞上動人的音樂就是笳聲。

假如不是做了邊關的守將,怎能體會到朝廷和主帥的深恩。

原詩: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①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古為戍邊重鎮。唐時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