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買保險呢?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人生的風險無處不在。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很多危險,比如——
受傷:危險概率為1∶3(也就是3個人中就有1個人受傷)
車禍:危險概率為1∶12
死於心髒病:危險概率為1∶340
家中成員死於突發事件:危險概率為1∶700
難產:危險概率為1∶6
乳腺癌:危險概率為1∶2500
溺水:危險概率為1∶5000
死於中風:危險概率為1∶1700
死於火災:危險概率為1∶5000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保險的重要性,並產生了購買意願。其實,保險源於國外,是典型的舶來品。而國外的保險又源於早期的合作社,即一些人互相出錢湊份子,成立一個基金。一旦某人出了事,就用基金的錢幫助他渡過難關。時間長了,合作社的人越來越多,就成為早期保險公司的雛形。對參與這個遊戲的人來說,買保險就是買一份放心。而每個不幸的人就是接受幫助的人,沒有接受幫助的人,則是用自己的錢幫助了別人,所以保險並不是賺錢的工具,而是“人生的保障”。
胡適博士有一句名言:“保險的意義就是今日作明日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長大時的準備。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曾經說過:“別人都說我很富有,但真正屬於我個人的財富,是給自己和家人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
的確,保險的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但如今,保險已經成為金融三大工具之一,成為和銀行、證券並存的理財手段,因此,保險產品也有了很多投資理財分紅型產品。
明明白白買保險是所有消費者共同的心願。在過去,不少投保人礙於熟人的麵子或禁不住保險推銷員的勸說,稀裏糊塗就購買了保險,但是對於自己購買的保險究竟好在哪裏、實際保了什麼以及將來能領到多少保險金,卻是一頭霧水。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就容易對保險產生種種誤解,甚至很多人認為保險就是騙人的東西。因此,許多人寧願把錢存進銀行裏收利息,也不願購買可以為未來提供風險保障的保險。
買保險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理賠難。有的投保人買了保險,是因為聽信了親戚、朋友的宣傳,有的消費者甚至連保單都由朋友代填,買完就隨手扔在抽屜裏;在理賠時卻發現當初極力推銷的保險推銷員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找到保險公司,又發現與保險推銷員承諾的格格不入;有的投保人看到一大堆的免賠條款,傻了眼;想退保,還要付不菲的手續費,經濟損失又太大,“上船容易下船難”。
理賠難使得投保人在麵對保險推銷員時也沒什麼好臉色,而買保險時就像過沼澤地,處處都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保險推銷員設的圈套裏。那麼,消費者該如何擦亮眼睛,與那些巧舌如簧的保險推銷員打交道呢?本書就為消費者提供了一些典型的投保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消費者可以了解一些保險內幕,為今後的投保提供一定借鑒。
現在,本書就為你一一揭開保險推銷員不告訴你的40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