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衍之數(1 / 2)

貞觀元年,唐皇三子李恪遇刺墜馬昏迷的消息,驚動了整個朝堂。

三子李恪,太上皇親封郡王,皇室嫡係。因身兼隋唐兩朝皇室血脈,所以不受朝中重臣的青睞。但新皇初立,朝堂之上除卻一幫從龍之臣外,更多的是隋時舊部。李恪身份敏感,遇刺的消息一傳出來,引得朝堂動蕩。

從龍之臣和前朝舊吏之間的矛盾,直接被架到了火爐上。

李恪自幼聰慧,蒙學時便深得太傅太師喜愛。文思武略俱為上品,三歲可賦詩,五歲習武,數載力能抗鼎。太宗皇帝親封驍騎校尉,領禁衛軍一百。就這般風光人物,在長孫無忌等一眾大臣的操作下,被聖上提前發往封地。李恪年幼,自當遵從聖意。朝中雖有為李恪明不平者,但畢竟人微言輕。

而此番李恪正待出發前往封地卻生出這般事端,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再加上李恪素有賢名,時常接濟困苦百姓,伸張正義,懲戒京都大小紈絝無數,更以幼齡奏請聖上,以王朝初立不易征賦為由,免除了天下半年的稅金,為百姓稱道。

漢中郡王府,京都數千曾受過李恪恩惠的百姓紛紛前來為賢王祈福。數百名禁衛軍擋在府邸門前維持秩序,一眾太醫匆匆自馬車走下,蜂擁進王府。

聖上驚聞此事,勃然大怒。先是下旨拿了郡王府禁衛軍校尉,隨即令太醫院所有禦醫前往李恪處,口諭:三皇子不醒,統統下獄。

與此同時,命執金吾奉旨接管王府守衛,務必保護李恪安全。京城尹被要求徹查此事,三日之內若無線索,斬立決。

李恪之事兒雖小卻牽動了整個王朝,一個個隋時舊臣紛紛對長孫無忌等重臣疏遠開來,底層官吏也都相互走動的更加緊密。朝堂之上看似平靜,但大多數三品五品官員卻隱隱相互抱團。

坊間更是傳聞,三皇子身居兩朝血統受到了當今聖上的忌憚,因而不願讓三皇子抵達封地,唯恐三皇子勾結地方官員密謀覆唐複隋。

這些謠言雖然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壓製了下去,但正所謂堵不如疏,眾口鑠金之下,反而以更隱秘的方式流傳於市井之中。

王朝初立,雖唐皇以仁治民,但畢竟不是泱泱正統。舊民雖不厭唐,但同樣緬懷隋時。再加上一部分險惡用心之人的推波助瀾,短短數日民間竟宣起了一股反唐之風。

郡王府,風口浪尖之上的三皇子李恪,被一群老太醫研究著。

昏迷不醒的李恪,眉頭緊鎖,堅毅的麵容上露出一絲痛苦。一襲黑金色的蟒袍被解開,白皙的胸口上插滿了微微顫抖地銀針。

“申太醫,回春針已然施了近五個時辰。郡王殿下,非但沒有醒來反而脈搏更加紊亂,真是奇哉怪哉。”

手捧一卷醫術的太醫院醫官一臉苦惱的看著申太醫,他們這一群太醫中最出類拔萃的非屬這申太醫莫屬了。一手回春針法,傳承悠久,起死回生,從未失手。

“老方啊!依老夫所看,此乃魘症,非病患,故而回春針肉白骨之效不顯。”

看起來五十多歲的申太醫,鬆開握在李恪脈搏上的手,眉頭皺的更深了一點。

“怎麼會。”被叫做老方的太醫猛然一驚,輕撫白須的手上多了一撮白色。

“殿下素有賢名,更兼兩朝血統,氣運加身諸邪退避。太傅太師也曾親言,殿下儒之一道,雖未大成,但也非一般邪魅所能近身。老夫觀殿下,血氣如虹,脈搏健而有力,怎會陷入魘症。”

埋頭查閱古籍的林太醫一把抓住李恪的手,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驚疑。

“經脈穩而亂,此乃魘症之所在。血氣如虹,亦無傷患。此事異常,吾等應稟與陛下,此間殿下之事非同小可。諸位同仁,切不可誤了我朝。”申太醫揮手收針,聲音中略帶些苦澀。要知道太宗皇帝下的可是聖旨,治不好三皇子那就是欺君之罪。可現在這個情況,顯然超出了太醫院的能力,申太醫感到脖子上一片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