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之初 性本善(1 / 1)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品讀蒙學】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格也就有了好壞之分。如果從小受不到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本性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誌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品讀蒙學】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上的布來教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聲名遠播,為人稱頌。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品讀蒙學】

隻是讓兒女吃好穿好,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這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錯誤的,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出息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品讀蒙學】

美玉不打磨雕刻,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為棟梁。做兒女的,從小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為人處事的禮儀常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品讀蒙學】

東漢人黃香,九歲就知道冬天裏用身體溫暖被子,以此來孝敬父親。每個人都應該像他這樣孝敬父母。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