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踝部筋傷(二)(2 / 2)

(1)推揉小腿踝管法:病人俯臥位。術者立於傷側,雙手自小腿內後側交替推至踝管下部數十次;繼之,雙手拇指或多指揉上述路線數分鍾,重點在踝管部。

(2)撥擦踝管按穴法:接上法。術者一手托握足部,另手拇指或示、中指撥踝管及其踝管內所通過的神經、肌腱1~3分鍾;然後用大魚際或小魚際部擦踝管2分鍾;拇指按壓承筋、承山、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等穴,各半分鍾。

(3)托握足部牽動法:病人仰臥位。術者立於床頭,雙手托握足部,牽拉踝關節1分鍾;繼之,在牽引姿勢下左、右搖轉踝關節各十數次,並將踝關節背伸、蹠屈、內翻、外翻活動數次。

2.藥物治療

(1)內服藥: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消腫止痛,方選舒筋活血湯、大活絡丸等。

(2)外用藥:外敷可用活血消腫藥物如消腫化瘀散、金黃膏、五虎丹等。另可配合活血化瘀、溫通經絡、消腫止痛類方藥如骨科外洗二方,進行熏洗、熱敷。

3.小針刀治療

操作步驟:

(1)取仰臥位,大腿外旋,膝關節屈曲,膝外側墊枕。

(2)蹠管部體表可捫及3條肌腱,由後向前依次為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和脛骨後肌腱。分裂韌帶介於內踝後下方與跟骨內側麵之間,呈帶狀;蹠管治療時在分裂韌帶的兩緣上各取兩點:①內踝下緣;②內踝後緣;③位於內下緣與跟骨內側麵前緣連線上,拇長屈肌腱後緣處;④位於內踝後緣與跟骨內側麵後緣連線上,拇長屈肌腱後緣處。

(3)經1、2穿刺點進針刀,緊貼內踝下緣和後緣,平行肌腱走行方向,快速至皮下,然後緩慢進針刀,遇到韌感即分裂韌帶,切割2刀並縱行分離及橫向推移2次,出針刀。經3、4點進針刀時,要用另一手拇指或示指觸到長屈肌腱並固定之,其後沿指甲側快速進皮。拇指或示指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作為進針刀的依托,二是可以固定拇長屈肌腱,保護其前麵的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針刀手法同前。

4.局部封閉治療先在內踝後下方向觸摸壓痛點或麻木觸發點,作好標記,常規消毒,於內踝下方2cm進針,與皮膚程20°朝標記方向刺入,回抽無血液後,注入封閉藥物如當歸紅花注射液2ml或2%利多卡因2ml、潑尼鬆龍12.5mg、維生素B12500μg混合液體。注入後反複揉按患處,使藥液充分彌散。每周封閉1次,3次為1個療程。

5.手術治療適用於反複發作的蹠管綜合征,用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或在蹠管處觸及腫物或因蹠管附近骨刺形成致管內壓力增高者。

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外旋,局部浸潤麻醉,做一弧形切口,從脛骨內踝後上方開始,沿脛神經向遠側切斷支持韌帶,直至遊離出整個脛神經。如脛神經被纖維束帶或間隔所約束,須將其一並切除,使蹠管充分減壓,同時探查及修平蹠管的基底,切除造成蹠管壓力增高的骨刺或腱鞘囊腫等。再沿脛神經向遠側解剖出其分支(足底內側、外側神經),將壓迫各神經的纖維束完全切斷、徹底止血,衝洗,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後抬高患肢,2周後切口拆線。

(李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