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北上京師求學於中國政法大學,直到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離開的十年光陰裏,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們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啟迪與指引。我的導師楊陽、林存光,以及張桂林、叢日雲、屈超立、田為民、胡舒寶等老師,展現給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學術路徑。在本書的初稿成型後,林存光師還通讀了書稿,並提出了一係列修改意見,幫助甚大。

2007年,受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資深教授、漢學家BernhardFuehrer的邀請,我在亞非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作為導師,Bernhard不僅在研究上提供了指導、在生活上提供了幫助,而且慷慨地讓我使用其私人圖書館(“爵士田圖書館”)。鄭美娟女士作為亞非學院圖書館的高級管理人員,也盡可能地為我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提供了便利。他們的幫助讓我得以在一個新的層麵上重新審視、定位自己的人生與學術。

2009年到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以來,張懷承、李屏南、吳家慶、周仲秋、楊小雲、張潤澤、王敏、劉先江、劉雪峰、彭正德、李風華等領導與同事,對我的工作與生活都提供了大量幫助與支持。其中,張懷承院長還抽出時間為本書作序,讓我倍感榮幸;而吳家慶老師則慷慨地提供了出版資金,極大地減輕了出版的經濟壓力。

本書的出版獲得了嶽麓書社曆史文化編輯部管巧靈主任的大力支持,兩位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事宜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

多年來,雙方父母、家人的默默付出,也是本書得以寫成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今年8月聰明可愛的小女子牧出生的前後,兩位母親對我們一家三口悉心照顧,也使得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完成最後的定稿工作。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米莉博士,從大學開始,我們就一起走在了人生的道路上。一直以來,她都是我最好的學術搭檔與思想知音,即使在人生所遭遇到的最黑暗的日子裏,她仍然與我共同分享著彼此的智慧與心得、消解著彼此的苦悶與失落。有她的陪伴,治學之路雖然辛苦,卻絕不孤獨。也正是在她的鼓勵下,我才鼓起勇氣將這部並不成熟的書稿付之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