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寫滄桑,應問太行龍脈知否。
誰盜取天上火種送到人間,照亮了數十萬年的文明征途?
請君聆聽海濤聲,說不盡朝朝朝落。
地理學界常常把北京所在的華北平原的西北角稱為“北京灣”。這裏真的曾經是大海的邊緣嗎?人們又是何時如何發現了這裏大地沉浮的曆史端倪呢?
當代偉大的科學史研究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與一批英國科學家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時候,發現北宋時期的沈括是人類近現代地質學的不朽先驅。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太行山的岩石中存在著海洋蚌殼的化石,因此他大膽地推斷太行山在遙遠的古代曾經是煙波浩渺的大海,經曆了滄桑巨變,才成為高山……沈括的這項發現,比起號稱19世紀人類“三大發現”之一的英國科學家賴爾發現地層和存在於其中的化石,大約早800年。
清朝的皇帝拜謁昌平的明朝帝王陵墓,感慨帝京的“風水”之盛時曾經說過:“太行龍脈西南來。”這條“龍脈”,記錄著大地的滄桑,成為中國地質學家的“搖籃”。這條“龍脈”,還記錄著人類進步的途程,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
中外所有的科學史研究者都承認:使用火是先民邁向文明的重要一步,甚至可以說是火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整個曆史途程。歐洲的先哲們,編織了許多勇敢的曆史巨人從天上盜取火種送到人間的動人神話。中外學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證明了世界各地的先民大約在40萬~50萬年以前,就開始學會了保存火種並用火來燒烤食物和驅趕野獸。在北京的大地上,考古學家也證明了,先民在大約50萬年以前就點燃了人類的文明之火。這文明之火照亮了山地,也照亮了相鄰的大海,因為在遠古時期,北京這塊地方曾經是遼闊的海灣。
在北京東麵約290公裏的明代長城起點附近,有著名的“薑女廟”。廟門口的一副楹聯寫道:“白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江海朝朝朝朝朝朝朝落。”這是以漢字的同字異音異義寫成的情景交融的著名楹聯。它描述了海濱天空白雲的消長變幻,以及與之對應的海潮日複一日起起落落“朝拜”薑女廟的情景。其實,在所有的海濱,海潮都在有規律地“朝拜”相鄰的大地。北京灣的海潮經過了多少次這種“朝朝朝落”,才退到了今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