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古代的《聖母與聖子》圖,已成為當今國際上某些科學家的研究對象,更為奇怪的是,他們根本無意追懷宗教的虔誠,也不是探究繪畫的藝術,而是從中尋覓哺育嬰兒的科學。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經不辭勞苦地搜集了大量文藝複興時期出現的466幅新型的“聖母”像,結果發現,“聖母瑪利亞”將“聖子”耶穌抱在左胸的畫像竟占4/5以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母親在抱嬰孩時,也都讓孩子緊貼著自己的左胸。或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為了順手,或者是騰出右手來以方便做其他的事情。可是,為什麼習慣於用右手的人也是這樣抱嬰兒呢?
後來,科學家們分析了大量的統計資料,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母親將嬰兒緊貼左胸抱著,能減輕或消除嬰兒的煩躁與不安。因為,心髒位於人體的左胸,嬰兒能夠較清楚地聽到使自己安心的母親的心音。
事實上,嬰兒在母胎之中時,便已經開始聆聽母親的心音了。自妊娠6個月起,胎兒就開始不斷地“凝神傾聽”。妊娠期間,母親的子宮是一個非常“嘈雜”的場所,因此,有大量的聲音傳入胎兒耳內。在傳入胎兒耳朵的聲音中,最為嘈雜的是母親胃內發出的咕嚕咕嚕的聲音。另外,即使是父母比較微弱的談話聲,胎兒也會全神貫注地傾聽。支配胎寶寶所處環境的聲音,畢竟是母親那富有節奏的心髒搏動聲。如其節奏正常,胎兒就知道一切正常,胎兒也會因此感到所處環境安全。
因為嬰兒在母胎中長期聽慣了母親的心音,這種心音的節奏能夠使他們感到安定、自在。當嬰兒誕生之後,在陌生的世界上,不安和煩躁便油然而生。但是,當母親一旦將孩子緊貼在左胸抱起時,那熟悉的心音便又在他們耳畔響起,不安與煩躁的感覺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對比試驗,他們將育嬰室的嬰兒分成四組:一組伴以母親的心音節奏相同的聲音,並在這種聲音的伴奏下進食、睡眠;一組諦聽節拍器發出的平調音律;一組播放綿綿的催眠曲;一組置於寂靜無聲的房間裏。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嬰孩不但哭泣和煩躁顯著減少,而且體重也增長較快,發育情況在四組中是最好的。事實上,心音的奇妙作用在成人之中也有體現。心理學專家通過試驗證明,當人們處於萬分痛苦之中,或是焦躁得煩悶,或是悲傷得心顫時,倘若能聽到節拍器發出的模擬心音的聲音,惡劣的情緒遂能逐漸趨於平緩。如,我們喜歡欣賞的外國民歌和輕音樂的緣由,就是因為那“蓬—嚓”的切分音節奏,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心音旋律美。
目前,心音對哺育嬰兒的獨特效應,不僅使許多發明家設計了各種電子搖籃,那些搖籃能自動地按心音節拍悠晃,為嬰兒創造最佳的生息環境;而且還激發起眾多音樂家的靈感,以心音的旋律,諧美的和聲,賦予嬰兒能夠接受的啟蒙音樂教育。
什麼是心音
心音指由心肌收縮、心髒瓣膜關閉和血液撞擊心室壁、大動脈壁等引起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它可在胸壁一定部位用聽診器聽取,也可用換能器等儀器記錄心音的機械振動,稱為心音圖。通常,心音可分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正常情況下均可聽到)、第三心音(S3)(通常僅在兒童及青少年可聽到)、第四心音(S4)(正常情況很少聽到)。從心髒產生的心音經過組織的介導傳到胸壁表麵,其中以骨傳導最好,血液和肌肉次之,肺和脂肪組織最差。正常心髒在舒縮活動中產生的心音頻率為1~80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