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好久不見。

因為作者發了最要不得的懶病,係列的第三本《灶王書》才會到現在才跟大家見麵,先在這裏跟大家說聲對不住了(九十度鞠躬,以表誠意)。

其實想寫美食,動機從很久以前就已案發。為什麼一直沒動手寫?實在是因為怕寫了之後會一發不可收拾(好吃嘛,哈)。而開搞後,也果真應驗這想法,這一寫連著近六個月,好久,算是破了自己的紀錄了。而這也證明,故事在身邊待得愈久,它並不會變得比較乖,反而更加頑劣。

說回這次的題材「美食」吧。談烹飪,必得先談「火候」一辭,這辭出——唐.馮費的《雲仙表記》,指的就是烹調時,火的時間長短及大小的控製。一道菜的好壞,除素材的鮮、調味的恰當等等以外,火候更是完成一道上等佳肴的主要因素。

若拿烹煮食肴的過程成茶色來形容果與女的感情,似乎也頗有趣。

初識之於起火;換對象就像換佐料;一見鍾情類似快火大炒;老夫老妻同於細火慢熬;青春之愛猶加梅糕,軟香甜餘味微酸;成年之愛就如鴛鴦鍋,想辣就辣,想情淡就清淡,盡由人意。

在這個故事裏,男女因食而相識,我想再單純不過的,由烹調過程觀察一名廚子的個性;由對吃的偏好看一名食客的個性,雖不中,亦不遠矣。

有句老話:「要抓住一個人的心,得先抓住一個人的胃。」說的大概就是這飲食心理吧。

話及此,讓我想到一句話,一句前陣子常聽到的話——青菜蘿卜,各有所好。

今天的言情讀物好像不再像以前那麼單純地隻說情、隻談愛,在言情理加入靈異、武俠、科幻……眾多題材,已是目前作者寫作的趨向,而這樣的多元化,大抵也該是因為讀者朋友的取食日益廣泛的緣故,繼之演變而來。

從愛情故事裏除了看到情愛,且得以放鬆心情外,若能得到一些平日難得的觀念、數據,那麼就更難能可貴了。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在芸芸書海中找到讓自己心曠神怡的好書,及氣味相投、甚至受益匪淺的作者。

咱們下本書見嘍!

楔子

「好了好了,快拿出來,小心別碰壞了,我做了好久的。」

「唔,好燙啊!好了,放好了。」

「好了就走了,別讓人發現了。」

「嗯……這些東西,要拿到哪兒去呀?」

「別問那麼多,等一下就知道了。」

戶外,月黑風高,秋風吹來,偶爾露臉的星光又被烏雲覆去,兩道從灶房急走出來的人影兒,鑽進了一處無垠的庭園內。

「哈啾!」隻是走著走著,其中一人竟打了個大噴嚏,她「滋」地一聲吸回鼻水。「好……好冷,這裏好恐怖,我們回去好不好?」說話的,是名稚齡女娃兒。她的牙關不斷打顫著。

「不行,東西還沒給人,不可以回去。早知道-這麼吵,就不帶-一起了。」軟聲罵著的,亦是個女娃兒。她左手提著一隻提籃,右手抱著一隻包袱,靈精的眼兒則不時往四下看。

這裏真的好大好大,幾個月前,爺爺帶她們到這裏的時候,她就覺得這裏的牆好像山、池子好像湖。聽爺爺說,這裏的人還可以給人好多吃的、穿的,甚至說句話就能讓死掉的人活過來,極厲害的。她的心底,不斷湧出希望。

「唔,我不吵、不吵,讓我跟。」緊貼著前頭的人,抓著她和自己同樣單薄的衣服。

「別抓我,衣服都快給抓破啦。」來到一處廳堂,雖然沒瞧見半個人,但她還是將人往比她倆個頭兒都高的盆樹後頭帶。盆樹正上方的屋簷,懸了一盞隨風搖曳的燈火,那火光宣泄而下,映照著下頭的人,細看,她倆竟有著一模一樣的五官。

這兩個娃兒臉似蛋兒,膚如搽粉,眉如敷麻,烏亮的眸兒像沾了蜜汁的黑棗,小巧的嘴則像石榴子般紅豔。那相似的程度,若非其中一個一直掛著習慣性的傻笑,否則是絕然辨不清的。

「衣服破了沒關係,補衣服我最行,蒸甜糕-最行,嗬。」又笑,臉上淨是樸拙。「誰說的?」

「爺爺。」說話的當兒,大眼不住往提籃瞧。「爺爺說,以後-要繼承他的衣缽,做好吃的菜給大家吃……喔啊!」偷偷朝籃子伸出的手,立即被打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