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紫氣東來終南境(下)(1 / 2)

說經台據說是當年老子說《道德經》的地方,所以叫說經台,又名授經台。據說在周康王時,函穀關關令尹喜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觀星望氣。一日尹喜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知有聖人要經過函穀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見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來。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連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教大道。老子在樓南高崗為尹喜講授道德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據說現在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在此之後高道雲集,形成了道家中著名的樓觀一脈,被稱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建國之後幾經修繕,形成了以說經台為中心的道觀群。

顧雲飛在老子祠上香拜過之後,一路遊覽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順著小路前行,突然發現那老者就在前麵不遠處,顧雲飛大喜,緊追幾步想要趕上去。老者隻是隨意行走,或者在路邊停留或者在古跡處駐足,停停走走,任由顧雲飛在後麵緊追慢趕就是追不上。顧雲飛大吃一驚,雖然他現在沒有先天真氣,隻能算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現在行走的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這時候居然連一個慢步行走的老人都追趕不上,顧雲飛真的非常好奇起來。

兩人前後而行,一路到了上善池。上善池是一石砌泉池,相傳在元至元二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不計其數。當時的樓觀台監院張誌堅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對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之後,翰林學士趙孟瞓來樓觀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取《道德經》中“上善若水”之意題“上善池”三個大字。

在上善池旁邊有一個新建的小亭,還有一處影壁上畫著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壁畫。老者站在壁畫前駐足良久,顧雲飛大喜,連忙上前幾步。

老者突然回頭對顧雲飛道:“你這後生總跟在我後麵,難道想要我老頭子還錢嗎?”

顧雲飛連忙說:“老人家誤會了,我隻是見老人家談吐不凡,心生仰慕,想和老人家一敘而已。”

老者聽了微微一笑,一指旁邊的小亭說:“既然如此,不妨一敘。”說著當先進了亭子裏在石凳上坐下。

顧雲飛也跟著在一邊坐下,恭敬地問道:“老人家貴姓?”

老者一笑:“年長日久,舊時名姓早已忘卻。你可隨意稱呼。”

顧雲飛甚感奇怪,隻是初次相見不好多問:“我姓顧,名雲飛,老先生叫我雲飛即可。我看老先生下那壁畫前停留良久,不知為何。”那壁畫也不是什麼古跡,也不像是什麼名家筆墨,采取中西結合的畫法,反而看不出什麼道家飄逸之氣。

老者一歎:“此方故地,許久未曾前來。今日前來看到那壁畫,卻是想起了當年老師為我講解大道來。”

顧雲飛大感興趣:“老先生以前也在這裏學道?”

“當年在此遇到老師,且蒙不棄為我講解大道,就是在此處。”老者說了一句,看著顧雲飛說,“雲飛看樣子也是好書之人,不知曾讀過什麼書?”

顧雲飛忙道:“不敢,我自幼好讀書,隻是不曾定下心來,也沒有多少收獲。書中喜讀諸子百家,尤其喜歡老莊之言。”顧雲飛這話並不是敷衍或投其所好,他自小受爺爺的影響,對於諸子百家中的老莊之言確實非常喜愛。

“哦?在你這個年紀喜歡老莊之言的人可不多。雲飛可算是異類了。”

“看過《道德經》之後方知世間一切道理,聖人已經講盡。”顧雲飛微微一歎,說,“《道德經》之名雖然好,但是無名更好。”

顧雲飛說起了這裏,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情。他在十幾歲的時候把爺爺房間裏的書全部看完之後,爺爺給了他一本手抄本的書,書沒有名字,後來才知道是《道德經》。他顧雲飛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沒有名字。爺爺隻是一笑,沒有回答。

老者大笑:“這道德之言本來就沒有名字,豈止不應該沒有名字,連字都不該有的。”

顧雲飛摸摸鼻翼,不好意思的說:“小子妄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