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師出有因(1 / 3)

話說三千年前,周易(易經)傳世之初,商周人便已經對鬼怪、靈異等非自然現象有了很深刻的認知,我們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觀察,掌握了相當一部分靈異事件發展消亡的規律,結合自身經曆及實踐,寫成了周易,作為占卜、驅邪、招魂等道術的理論精髓,成為各大主流驅魔捉鬼派係的源流,世代相傳。偏偏無獨有偶,有主流就一定會有非主流!

我叫司馬健,也有人叫我司馬賤、賤賤,或者賤人。我這個人天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值得大家注意的優點和缺點,唯一的優點就是賤,唯一的缺點也是賤。有人說我已經達到了人賤合一的最高境界,錯!我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並非如此,而是要不斷的升華升華再升華,將自己打造磨煉提純到一種全新的,不為世人所認知的,“人賤合一”與“人賤分離”並存的相互滲透模式,也就是賤到人見人喜愛、佛見佛歡快,無論賤或不賤,賤就在身邊的天賤境界。

雖然,我的賤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為了賤上加賤,我毫無怨言並且毅然決然的加入了新時代的娛樂記者行業。沒錯,是這個行業鍛煉了我!成就了我!滿足了我!釋放了我!在當今的社會,信息和速度是並存的,無論在網絡還是電台,各種娛樂新聞隻能用鋪天蓋地來形容,能在娛樂記者這個行業混出個名堂,那是相當不易的,不過還好,這並不是我的主業。

廢話連篇一大堆,也該說些正經的了。

華夏文明幾千年,和平年代少之又少,戰亂不斷,殺戮不斷,時至今日,我的祖先是何許人也已經不得而知,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名字“治”被記錄在了一件他親自篆刻並世代傳留下的甲骨上,至於我的祖先姓什麼已經無從考證,大概可能也許也姓司馬吧。

小時候,我的爺爺曾經反複對我講過,治留給我們的甲骨共有87片,按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尋》、《製》和《誅滅》,總稱《氣靈》,如今傳在我手中的隻有《尋》和《製》兩部份80片,相傳剩餘的7片甲骨《誅滅》在秦統一天下之後便由家族的另一分支保護下去,距今已有兩千餘年。

《氣靈》是“治”曆經無數次捉鬼降魔後,傾注一生心血所寫成的一部關於如何發現、製衡,並最終誅滅妖鬼魔靈的著作,所論述內容完全異於主流的陰陽理論。“治”認為,世界萬物的存在與變化,包括人鬼屍魔,都離不開氣和靈的支撐。

氣,是一種被事物無形散發出來的,並且通過特殊方法可以觀察到的能量,用現在的科學理論說,可能就是波。氣分七大類,一為自然氣(山石草木動物等所散發的氣,範圍較廣),二人氣,三鬼氣,四屍氣,五魔氣,六妖氣,七為仙氣。《尋》中寫道,通過觀察氣的不同,可以判斷出事物的本質,是人是鬼,是妖是仙,一目了然,因為不同的事物一定會散發出不同能量的氣。

靈,如果說氣是現象,那靈就是造成並影響這個現象發展變化的核心本質,用現在的理解,如果氣是顯示屏,那麼靈就是CPU,它主宰了一切世間萬物的生存毀滅。值得一提的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靈的存在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事物形態、結構和化學形態的改變而改變的,可分(分靈:一個靈分裂成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靈),可合(合靈:兩個貨兩個以上的靈聚合成為一個靈),可消(消靈:一個靈由於自身或外界原因,導致自己能量削減的過程),可長(長靈:一個靈通過某些方式使自身能力增加的過程),可異化(異靈:靈本質的轉化,異化後與異化前是兩個本質完全不同的靈),變化多端怪異。當然,隨著靈的改變,氣的類型也會隨之改變,這些改變的原因和過程,都被治記錄在了《尋》和《製》當中,是我們家族世代降魔捉妖的核心理論。另外一點,除了變化之外,靈也是可以被徹底消滅的,據說《誅滅》的核心就是如何滅靈,隻是我從未見過而已。

2000年,那年我19歲,爺爺病情加重,身體各項指標急速惡化,在臨終前對我千叮嚀萬囑咐,如果《誅滅》夠幸運沒被損毀,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至於為什麼,後文會詳細講述。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囑咐我的不是父親,在這裏有必要簡單陳述一下。

六十年代初,爺爺帶領著一家人響應黨的號召,本著支援邊疆,建設強大祖國的目標,跟隨工廠從天津搬到了祖國的北疆內蒙古綏遠市,當然,這些都是遷居綏遠的表麵原因,其實一切都源於1959年綏遠市爆發的一場特大山洪。

綏遠市建於四百年前,緊鄰陰山山脈(當地俗稱大青山),自古便是塞外軍事、文化和宗教交流重地,現有新舊兩城。解放後,全國大煉鋼鐵,綏遠城也不例外,大青山的樹木被砍光伐盡燒成了灰,山間的土石失去了植被的保護,變得鬆散易落,岌岌可危,卻無人理會。當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變得失去理智的時候,大自然同樣會以失去理智的方式給人類一個教訓,終於,1959年7月26日,報應來了,突如其來的山洪席卷半個城池,就連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長20米,寬6米,高9米的堅固石孔橋慶凱橋也沒有幸免於難,被瞬間摧毀,可知水勢之凶猛,人禍之慘烈,曆史罕見。

洪水過後,一塊古石磚輾轉出現在了天津鬼市(鬼市是一個隻在夜間出現的市場,多為不法商販倒買倒賣,所賣之物稀奇古怪,其中不乏文物販子勾結盜墓人後轉賣的冥器),由於古石磚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一般很難遇到買家,所以這種買賣,講究的就是一個“緣”字,這事兒說來也巧了,我的爺爺似乎和這古石磚就很有緣,也可以說這古磚就是為了爺爺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