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灣,是一個不起眼的村子,座落在祖國西南榮州市的一處山清水秀之地。村子共有二百多戶人家,皆為李姓,李若禹是李家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當時可是轟動了整個村子。李家灣的村民們世代為農,就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李若禹不但考上了大學,而且錄取他的大學也是國內一流的大學,滬海市複明大學!特別是在八十年代末,偏遠的農村,樸實的農民們都有一個思想,那就是隻要考上了大學,就算是脫離了“農”字頭,改變了麵朝黃土背朝的命運,算是國家幹部了,隻待畢業分配工作,就是城裏人了,吃穿不愁。
李若禹著實不負族人們的厚望,在複明大學表現也是非常優異,在199年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了國內最大的城市——滬海,當然最開始他也隻是分配到滬海市建築總公司,成為了其下屬的一家混凝土攪拌站技術員。
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李若禹高興得不行,因為工資和津貼加起來達到了六百塊,這簡直乎他的想象。要知道在199年的時候,在內地工人的工資也一般隻有幾十元,高一點的也隻有一百元,就算是在滬海市,一般來工人的工資也隻有一百多元,最高不過二百元,而李若禹這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能夠拿到六百元,卻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混凝土攪拌站非常少,全滬海市也隻有幾家國營的混凝土攪拌站,各個建築工地都是求著來要混凝土,混凝土每一立方米的利潤過了15元,利潤率過百分之一百,有一種流行的法就是混凝土攪拌站機器一響就是黃金萬兩,充分明了這個時候混凝土攪拌站利潤有多高。
隻留下了一百塊做生活費,將剩下的五百塊都寄回了李家灣,李若禹深知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上大學,拚了命的去掙錢,打零工、搬磚頭,還種了十幾畝的地,雖然隻有四十出頭,卻因為勞累過早地衰老了,一臉的皺紋加上兩鬢斑白的頭,佝僂的腰杆,看起來就像六十歲的老人。
特別是李若禹的母親黃氏,在生李若禹的時候就得了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病,平時還沒什麼,一旦勞作時便上氣不接下氣。當時在縣醫院看了,醫生便這孩子隻能不要了罷,否則這病情加重不,還有生命危險。可是黃氏生就一副菩薩心腸,本來就心軟,特別是這肚子裏已經五個月大的胎兒,那就是自己身上的肉啊,哪裏舍得?因此她堅持非要將肚裏的孩子生下來,醫生也隻得搖頭。隻是這一耽誤,再加上李若禹在母親肚裏吸收母親的營養,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還十分貧窮,物質條件本來就差,黃氏營養又跟不上,如此一來這病也加重了,待李若禹生下來之後,才二十出頭的黃氏就從一名年輕貌美的少婦變成了病怏怏的中年婦女模樣。
李若禹從就許下心願,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掙很多的錢,讓父母跟著自己享福,不再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要找最好的醫院把母親的病治好。李若禹也確實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樣,別人都去玩耍了,他卻主動跟隨父母到地裏勞作,他隻想用瘦弱的肩膀為這個家分擔一點壓力。
李若禹省吃儉用,將工資大部分都寄回家,讓父母少種些地,不過李父李母哪裏舍得將錢花掉,全部都給李若禹存起來了。母親黃氏總是在電話裏對李若禹,兒啊,你在外麵該花錢的地方就得花,你寄回來的錢我們都給你存起來了,將來娶媳婦可是要花不少錢呢。李若禹也知道父母都節省慣了,讓他們花他們也不會花,這也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
李若禹的工資也越來越高,三個月之後他就能拿到兩千多元一個月了,這混凝土攪拌站工資待遇就是高,比其他行業高了近十倍,李若禹慶幸自己入對了行。就這樣每月寄個千兒八百回家,李若禹盤算著哪錢夠了,也該帶母親到滬海來看病,他知道母親的病是越來越嚴重,再不治的話恐怕就晚了。
再後來,李若禹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領導崗位,最後做到了滬海建工集團下屬的建工材料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年薪也從三萬元增漲到了五十萬元,也在滬海成家立業,有了老婆孩子,並且置了兩套房,原本他是想讓父母也跟著自己來享福的,不過二老早就習慣了呆在農村,因此在李若禹還沒成家,並帶著母親來治病的時候,兩老就很不習慣,表示以後堅決不來滬海,太不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