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的實戰EQ術3:雖然很難,但是在開口罵孩子前先吸一口氣
就算為了一點小事吵架,小孩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過如果沒有節製地繼續吵下去,還是忍不住會讓媽媽火冒三丈。
我非常能夠體會媽媽在黃昏最忙的時候,孩子吵架時火冒三丈的心情。我們家從前也一樣,不過,雖然要控製脾氣不發作很難,還是應該先深深地吸一口氣。因為當媽媽的忙著當孩子的裁判,看起來當場雖然結束了爭端,但是以後絕對還是會為了某些事情吵架。請媽媽銘記在心:無論你怎麼生氣,怒罵都是沒用的!
媽媽可以想想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這隻是一件小事,在自己心裏告訴自己“再等一下、再等一下”
……希望媽媽們都能這麼做,不要去管兄弟姐妹吵架的事情。
追蹤報導:不要完全投注生命去養育孩子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大人所期待的在他們的責罵當中就會顯露出來。所以責備在廣義上也是一種溝通。不過我還是認為可以不用罵就做好溝通工作。基本上要把大人的想法讓小孩子知道,應該是以你能不能為我做這件事的心態和孩子商量要他們去做。
孩子並不能接受為什麼大人老是認為大人是對的,小孩子得聽大人說的話。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隻是因為大人喜歡這樣做而強迫孩子照著做而已。如果能夠想想其實孩子說的話也沒錯,這樣心情就能夠放得比較輕鬆了。
還有一點,我希望能夠告訴家長們的是,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投注在養育孩子身上。孩子和父母是分開的個體,不管家長怎麼努力,孩子還是不會完全順著父母親的心意去做。
如果父母過度把自己的人生投注在孩子身上,連枝端末節都十分注意,根本無法和孩子商量交談,這樣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麻煩。
所以我希望母親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隻有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所謂自己的生活是指任何與社會上有關聯的生活形態。例如就算無法外出,如果能夠藉由看雜誌讀書,也能夠打開社會之窗。
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的確有一段時間無法隨心所欲地進行研究。不過趁照顧小孩的空檔,10分鍾、15分鍾也好,一定要讀讀書。我曾經嚐試將這些時間記錄下來,結果被分割的細碎時間一天累積下來也有相當長的時間能夠讀書。而且在短短的時間裏注意力更集中,讓我學習到不論在哪裏都能夠讀書也是一項收獲。
如果一位母親能夠擁有自己的世界,與孩子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我想也就能夠大幅減少過度斥責小孩的情形發生。
人物簡介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小兒科醫師。
渡邊醫師有初中一年級的兒子與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從產假結束後,他們就交給保姆照顧,除了一直在工作外,也從事各項活動。她的育兒方針是希望孩子能夠關心周圍的事物,在與各式各樣的人交往當中,選擇美好的人生之路。
“現在我們的孩子有許多的朋友,周圍的叔叔阿姨們也都很疼愛,我想他們很幸運。”她說。
事例:孩子突然變得非常頑皮,罵他也裝作聽不懂金女士:30歲小孩:兒子3歲1個月大孩子兩歲半了,突然變得非常頑皮及喜歡反抗,老是挨罵。就算他正和鄰居的小孩子玩也會特地跑過來滋事,例如拿剪刀把爺爺心愛的盆栽樹枝剪掉,或者爺爺在睡覺的時候拿墊子打爺爺……這四五天回想起來都在玩這些花招。
最傷腦筋的是當他做錯事時,我溫和地告誡他,他也裝作不知道。小寶貝平常都是笑嘻嘻的很可愛,大家都很喜歡他。但最近他卻老是采取對立的態度,讓人忍不住要發火。我已經無法好好地思考。強迫他道歉,他也不道歉,真是棘手。
針對性的實戰EQ術1:這個年齡淘氣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是有特別原因,孩子不會特別使壞
如果拿墊子打爺爺是有些淘氣過頭了。
這個孩子看起來似乎壞事做盡,但是依我來看,並不是因為孩子本身造成他這個樣子的。拿墊子打爺爺,如果不是有什麼特別因素,小孩子絕對不會自己這麼做的。
這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粗暴胡鬧呢?我們來研究一下狀況:他這個年齡淘氣是很自然的。孩子從一歲半到三歲之間自我主張變得十分強烈,不知道身為家長的人是否了解孩子對父母親反抗的程度?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自我發揮的時期,是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他盡情玩耍才會這樣呢?
針對性的實戰EQ術2:假裝聽不懂也是這個年齡典型的特征
實際上罵他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當你罵孩子他假裝聽不懂時,你就會罵得更嚴重,不過在這個年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裝不懂。孩子被自己最喜歡的父母罵時就受到傷害了,會搖頭頓足發狂似地號啕大哭也是因為父母的逼迫,最後難過與自尊交織爆發所致。
他會不把玩具借給別人也是很自然的事。試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先生突然帶個非常漂亮的女人來告訴你:“這個人好可憐,你把裙子借給她穿”的話,身為妻子的你會如何反應呢?當然會說不行。這個情況也一樣。
從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自我主張非常強烈,自尊心也很強,所以當母親大聲責罵時他也會不甘示弱地號啕大哭。看到孩子做壞事不要罵他,要先想想原因,了解孩子的心情。
照這麼說,如果放任孩子不是無法教他正確的規矩嗎?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教規矩和罵孩子是兩回事。孩子因為很喜歡母親,才會想聽母親的話。所以要改善小孩行為的先決條件是改善母親的態度。
對於自己所依靠的母親、父親,就算不嘮叨不責罵,孩子也能夠了解父母的心情。我在孩子一歲半到三歲的時候,一次也沒罵過孩子。
針對性的實戰EQ術3:媽媽也從家事中偷閑喘口氣吧!
就算孩子做任何壞事也任由他做嗎?
孩子不會做壞事。不可以讓他玩的東西,要事先收好。隻有不要讓孩子去開瓦斯形狀這類危險的東西而已。
結果,這樣教育出的孩子過了3歲,會對父母親以外的大人講話用心去聽。老是嘮叨不停的話,將來孩子對大人說的話,隻會當作耳邊風。
這些建言有點嚴苛,但是我想當父母的人也不是因為脾氣糟才會罵孩子的。
當家長真的很辛苦。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老是罵孩子,就要把這個當作個警報,讓自己從家事中偷個閑、鬆口氣,如果能夠請身旁的人幫忙就更好了。育兒有時候雖然會讓人手忙腳亂,但是實在是件快樂的事情。當母親的人也要喘口氣,讓自己與孩子間保持一點空閑,從老是責罵孩子的狀態中抽身出來。
追蹤報導:教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是要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感我在前麵建議母親的時候提過,我沒有罵過小孩子,但是為什麼我沒有罵孩子,在此仔細地補充說明一下。
幼兒期責罵小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孩子有更好的行為,所以如果能用打手心的方法讓小孩產生更好的行為,就應該這樣做。
例如孩子在家裏哇哇吵鬧,就可觀察出孩子其實想要去玩,母親就暫時放下家事帶他到公園去走走。
這樣孩子馬上就會停止不好的行為,高興地跟著出門。
如果大人遇到孩子要求什麼,能夠針對他要求的內容好好應付的話,通常不必罵也能有很好的結果。
不過一歲半到兩歲半大的孩子開始進入脾氣暴躁的時期,如果一旦開始鬧別扭,就算大人要去應付他也很難讓他滿意,這種時候就算罵他也隻是火上澆油而已。
很多父母會擔心,老是順著孩子的要求沒有辦法教好孩子。但是在幼兒期的教養方式基本上就是培養孩子對父母親的信賴感。我還沒見過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你老是嘮叨個不停,還能夠讓孩子對雙親產生濃厚的信賴感。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特別是上了小學以後,就可從日常生活當中教導他許多正確的禮儀、做事的方法。例如我要拿飯碗給孩子,他伸出手來接時,我就不說話也不把飯碗遞給他,孩子馬上就會恍然大悟地趕快伸出雙手來接。這時我就會笑著把飯碗交給他。
幼兒時期的孩子是沒辦法接受這些教導的,隻要親切地把東西給他,配合年齡慢慢地自然會學習到正確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