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無視孩子的存在“責備的用意是為了讓孩子能判斷事情的善惡(最低限度的好或壞),這是管教最基本的出發點。所以真正的管教並不能與責備畫上等號,而是要對孩子完全說明清楚。”
擁有明確責備的目標的田女士,在實際上卻無法按照心中的想法來責備小孩。
她苦笑著說:“當落得和孩子同樣水準而大聲斥責時,與其說是責備,倒不如說是親子之間的吵架。”
“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當責罵變得過度時,也就是自己情緒開始變得急躁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之下,責備已經不是普通言語的表達,而是變成口無遮攔、惡言相向了!情緒盛怒下的父母,通常都已無視孩子的存在。”
因此,原本堅信不該打小孩的父母,也往往不自覺地打起小孩,冷酷的言詞也常會脫口而出,例如:
“我最討厭你了!”等,這些話將會深深地刺傷小孩的心,讓孩子陷入孤立無助的處境。
“每當發生這種情形時,孩子也會觀察我的情緒,心緒變得極度不安,久而久之會讓這些印象纏繞於心中,對我產生更多的反感和厭惡。”
為何無法按照理論不隨意責備孩子呢?
田女士又說:“這種無法保持本身情緒和緩,不能妥善處理自我的狀況,常讓我反省自己是否不夠成熟?”或許藉由心情的轉換,隻在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而在該結束的時候立即結束,這樣就不會變得過度責備了!
“話雖如此,但因為終日與小孩四目相望,情緒總是無法簡單地轉換!如果能在動氣時立刻出門,喝個茶再回家的話,也許又能恢複為一位好母親該有的情緒。”
“但當我把做家事的順序調整之後,打算離開家門時,往往又因為孩子的調皮,忍不住又是一頓斥責。如果不先完成打掃工作,而換成上街購物的做法也行不通,我的心裏老是掛念著打掃清潔後才能出門,這時又會覺得是小孩子妨礙了我,而莫名其妙地對孩子發脾氣!”
不聽話的孩子是令人討厭的田女士在冷靜地做了自我分析後,我們不禁對她斥責孩子的方式感到好奇。她往往一早開始斥責小孩,內心又覺得這樣不對。在秋天的晴空下,帶孩子出門購物的田女士,在那裏又……“到了離家不遠的超市後,我像往常一樣把孩子放在手推車上,但在叫他下來時,他卻故意不聽話。”
“一把將他抱下手推車後,他就堅持要自己推車。‘撞到人就麻煩了,其他東西掉下來的話更是危險!’話都還沒說完,他已咚隆地撞到櫃子,東西掉落了滿地。”
“看到這般昏天暗地的景象,我的脾氣又爆發了:‘你怎麼老是這樣?難道你聽不懂我說的話嗎?笨蛋,這裏不是我們的家,你不要再碰那手推車了!’然後我氣衝衝地把手推車搶過來。”
孩子魯莽的行為的確無法被大人認同,我們也能體諒田女士先前所說的,以管教為目的的斥責是很難落實的。心中雖然想著理性的管教,但碰上不聽話的孩子還是會產生反感。田女士值得反省的是,若能心平氣和地將掉落的物品放回原位,或許兩人還可以一起推車,愉快地完成購物。
“從早上開始,我就隻會帶給孩子集中營的氣氛,大聲喊罵,孩子也哭了好幾次。我想如果再讓他哭的話,自己一定會無法原諒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