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中少年(1 / 2)

夕陽西下,青牛山下寧靜山村間炊煙嫋嫋,晚霞倒映在村民淳樸的笑臉上,更顯出一片祥和。忽自山南傳出一通鼓音,晨鍾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也驚散了林間一片閑雲野鶴。

山林之中,一弱冠少郎聽聞鼓音驀然回首,稚氣未脫的臉上泛起一種難以明言的笑容,那笑中帶著譏諷,仿佛嘲笑著世間庸人;又似帶著佛的憐憫,含著普度眾生的宏願。

清秀的五官談不上帥氣,卻帶著同齡人未有的淡然與從容。不算寬闊的肩膀上扛著一頭小鹿,肱二頭肌微微隆起,夕陽照映中膚下如鑽石般耀起點點星光,崎嶇難走的山路在少年腳下恍如平地,一溜火光直奔山南。

向陽坡上,一座破落道觀兀自聳立,觀中無佛無仙,大殿上供著一位綸巾羽扇的中年儒士。

大殿中央一僧一道正圍坐手談,居右手的僧人身披一件幾近褪色的黃緞袈裟,危然跪坐,額前兩道白眉長掛及胸,居左手的道士鶴發童顏,箕坐於地,顯得懶散不堪。

二人圍戰正酣,突然殿門洞開,一個清亮的聲音風風火火地闖入耳中:“師父!我打到一隻傻麅子,今晚能開葷啦!”隻見那道人微微蹙眉,責道:“小道,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慌慌張張像什麼樣子!還在大殿之上妄言殺生,該當何罪?”少年微微低頭,在兩位師父看不到的陰影處扮了個鬼臉道:“是,徒兒知錯,徒兒這就把麅子安葬了。”老道一聽,頓時急了:“小兔崽子你敢!大半年了才見點葷腥,老子容易嘛!”

少年一翻白眼,仿佛對此習以為常,戲謔地甩出一句:“麅子是燉湯還是紅燒啊?”此時,少言寡語的老僧口唱一句佛號道:“阿彌陀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麅子還是烤得好。”

“知道啦!裝什麼裝。”少年一邊嘟囔著一邊向齋堂走去。

“小兔崽子,沒大沒小。”道人不忿道。老僧微微一笑,感慨道:“時間過得真快啊,一晃小道也已經雙十之年了啊。師兄,咱青牛門曆來雙十入世,小道當入紅塵了呀。”

老道未回答,眼神漸漸失焦,似是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

那年道人入世遊曆,路過一偏僻山村,見到一群村民正將一個四、五歲的兒童沉入河中,孩童已然五花大綁,竟是不哭不鬧,臉上帶著那種譏諷世人的微笑。

道人大感奇怪,忙攔下村民問明始末。村民見有人阻攔,頓時群情激奮,七嘴八舌、高聲謾罵,亂亂哄哄好一陣方才聽明白,原來這孩子被村民們認為是災星。

孩子一出生也不哭也不鬧,兩隻眼睛竟是圓瞪著,滿眼的好奇。長至三歲尚且口不能言,忽有一日竟然開口,這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將家人嚇個半死。這三歲的孩子奶聲奶氣地說道:“奶奶要去了。”大人自當是童言無忌,可不過午時,家中重病的奶奶便安然離去了。

此後,凡村中老人將去,這孩子一定在旁陪伴,時間一長,家中有老人的人家都將之視作災星。村中人對之無不厭惡,希望將他驅逐出村。

直到五日前,孩子又道:“山要塌了。”一時間,村中人心惶惶,求神拜佛。然而,兩日後山石依舊如期滑坡。

災難過後,不知是誰開始傳言說,山神發怒都是因為那孩子,隻要把那孩子沉入山河,獻祭給山神,就能平息山神的怒火,於是就有了當前這一幕。道人聽完,滿臉的詫異,這時他懷中的孩子突然開口了:“你怎麼不一樣?你是金色的。”

......

混沌洞開,生天地萬物,世間萬物皆有其靈。

山水含靈,聚守千年成風水大勢;草木含靈,伏萬年聚精魄化精怪;牲畜含靈,修千年聚獸魂化妖物;而人作為萬物之長,不同於他物。人生而含靈台,靈台之上供天地人三魂,此三魂為天地之間第一奇靈,三魂可化七魄、開靈智、啟天目。

三歲之前,人之靈台純淨,天目長開,可覽世間萬物之靈,而三歲時靈智未全,孩童難以將所見詳述。三歲之後,靈智全則靈台受染,天目自閉,三歲之前的記憶盡皆模糊。若要天目不閉,唯有兩種方法,一是修行功成,時時清掃靈台,則天目自開;二是天賦異稟,三歲之前天目與靈智齊開,則此生天目不閉。然而這種人萬世得一,此人若是修行則事半功倍,乃天造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