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外專家的建議和對策(1 / 2)

1 生物燃料產業需四方突圍,技術、原料、標準、政策缺一不可

1.1我國生物燃料產業麵臨的主要問題

技術問題是纖維素乙醇發展的首要障礙。清華大學教授李十中說,木質纖維素結構複雜、穩定,具有抗微生物降解特性,這使生產乙醇的成本大幅提升。此外,高效利用五碳糖的技術難以突破,也使纖維素乙醇的商業化大規模生產隻停留在設想之中。而國外公司已經在這些方麵有了成果,如諾維信擁有的一種酶製劑被認為是目前市場上性價比最佳並確保纖維素乙醇生產成本最低的酶製劑產品。

沒有足量、穩定的原料供應。一些項目嚐試以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為原料,但沒有統一的秸稈供應商,主要依賴於生物燃料企業自己從農民和大型農場所在地收購,這也增加了秸稈收購和儲運的成本。

標準製定滯後,扶持政策也不夠。有專家介紹,美國環保總署2012年4月通過了一項計劃,進一步提高汽油中乙醇調和比例,從之前的10%(E10)提高到15%(E15),以供2001年及以後生產的汽車和卡車使用,這意味著美國接近2/3的汽車都能使用E15。而我國目前對生物燃料的標準製定比較滯後,針對市場推廣的扶持政策也不夠,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術研發步伐的遲滯。業內人士希望能夠用法律來確保交通燃料中生物乙醇的添加比例。

1.2生物燃料產業需四方突圍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指出,根據國情,我國發展生物燃料將堅持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逐步擴大非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產規模,重點應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做好工程示範。加快以農作物秸稈和木質素為原料生產乙醇的技術研發,組織好以富油類林木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等產業化示範項目,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推進原料多元化發展。

二是促進規模化種植與經營,提高原料供應保障能力。要研究利用鹽堿、沙荒等非農耕地種植麻風樹、油桐等富油類林木,促進規模化種植與經營,提升原料來源的集中度,逐步構建從育種、產收到產品加工的生物燃料產業鏈,提高原料保障能力。

三是做好相關標準研究工作,為生物燃料生產與應用提高技術支持。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通過製定標準為生物燃料規模化生產與使用提供了技術依據,如美國自實施可再生能源標準以來,生物燃料產量快速增長。應積極借鑒經驗,做好相關工作。

四是加快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為生物燃料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目前,生物燃料產業是戰略性產業,也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幼稚產業,亟須出台相關政策,在技術研發、原料供給、市場開拓以及產業化等方麵給予扶持。

2 生物質燃料乙醇產量逐年下降,亟須政策引導

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發展,我國生物質燃料乙醇產量“一路走高”,在堅持非糧原料發展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進入“十二五”後,國內燃料乙醇生產卻出現向下“拐點”,即2011年產量177萬t,比上年降2.7%;2012年約166萬t,比上年降6.2%。

對此,專家指出,生物質燃料乙醇是綠色、低碳、清潔的可再生燃料,特別是非糧燃料乙醇,不占用口糧,是當前能源的有益和必要補充,政府部門要因勢利導,進一步完善政策體係和市場運行體係,推進我國生物質燃料乙醇產業不斷邁上新台階。

山東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曲音波建議,作為一個新生產業,無論是技術、原料供給,生物質燃料乙醇都仍處於一個稚嫩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現在的難點一是原料大規模收集問題,國家與地方政府要製定鼓勵原料開發和收運的相關政策;二是非糧燃料乙醇項目成本相對較高,多還處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國家有關部門應將原有的行業補貼轉到非糧燃料乙醇和纖維素燃料乙醇上,並出台相應鼓勵政策,尤其要支持引導好纖維乙醇工業化示範項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