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去的綠色(1 / 2)

當綠色遠去,留下的是空!

穿越科爾沁草原的時候,我們遇見了阿日善老太,她已經六十八歲了,身體看上去還算好。阿日善老太的家非常簡陋,裏邊陳設也不多。沒有院子,屋外是她自己開墾的幾分地。這樣的處所對於城裏人來說可能有些難以想象,但對於阿日善老太來說卻是她不願離舍的家。

阿日善老太依靠畜牧業為生,她飼養了二十頭羊、兩頭牛和一隻黑色的牧羊犬。我們的到來讓她很快樂,話語聲也由原來的低沉漸漸變得高昂。她告訴我們她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很多年了,在這裏她看著孩子們長大、離開,看著自己的丈夫離去,也看著鏡子裏的自己一天天變老。“嗬嗬,”阿日善老太說,“孩子們說我這個樣子就像沙地上風幹的沙拐棗!”我們紛紛報以微笑,用端起的熱茶向她表示敬意。

阿日善老太開始向我們講述她與科爾沁的故事。她的話把我們引到了六十年前,她說原來的科爾沁才是真正的大草原,水草茂密,遍地鮮花,勤快一些的人還能見到鮮嫩的白蘑菇。阿日善老太還說她十一歲起就開始跟著父親放牧了。“那片湖是我們經常去的地方,”她的手指向了窗外,“那時的湖很大,我和我的家人們經常到湖邊做很多的事,幸運的時候還能捉到幾條魚呢。可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湖都快幹了!”

同行的攝影師將臉轉向阿日善老太。“你可以帶我們去看看那邊的湖嗎?”“行的,行的!”阿日善老太駝下的腰直了起來,有些孩子氣地衝我們笑笑。

片刻的休息之後,我們向草原深處走去。此時已是正午時分,陽光昏黃地照著,印入眼簾的科爾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衰老得像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婆。眼光能達到的地方一片死寂,收割後的小麥田像掉光了羽毛的禿鷲裸露著,讓人不寒而栗。

過去的科爾沁曾經綠色豐盈,20世紀40年代仍然是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但是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和大麵積的墾草種糧,草地變得越來越稀少,沙漠化日趨嚴重,幹旱、少雨已經成為常家瑣事。阿日善老太所指的那片湖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大麵積萎縮,到如今目測上去直徑還不到50米。這個不知名的小湖過去曾養育了無數的牧民和他們的牲畜,現在卻呈現出一片蒼涼。

“湖周圍原來都是草地,”阿日善老太說,“後來北京來了一位開發商,播種了幾百畝的小麥。這裏春夏還好,一到秋冬沙塵就會鋪天蓋地,人走在路上就像走在土裏一樣。”我們試著想象阿日善老太描述的那種情景——漫天的黃沙迎麵而來,拍打著臉頰,拍打著胸膛,剛換上的衣物轉眼間就變得肮髒無比。人要不停地躲避,不停地擺動身體,頭上蒙著厚重的麵紗蹣跚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