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還有一章才結束連載,但看到手機的紀念日提示,還是先寫“結欄語”。
七十一年前,1940年春夏之際,三峽東口,鄂北戰場。
藎忱將軍已經被數彈洞穿,但他依然站立。他的衛兵已經全部陣亡。
鬼子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彈,命中將軍頭部,接著一等兵藤岡之用刺刀□□他的左肋。
……
連鬼子都承認,倒下的是一座山。
在他死後,鄂北戰場中國軍的戰鬥意誌變得異常頑強。在日本人用上等棺木埋葬他,準備運回武漢的當天夜裏,中國軍隊用一個師強攻,奪回了張將軍的遺體。
隨後,張將軍靈柩經長江運回陪都重慶。當日,十萬宜昌人傾巢而出,自發到江邊為他送行。日機就在頭頂上盤旋,卻頭一次沒有丟炸彈。
張將軍終於以死證明了自己——在1937年盧溝橋,他奉命和談,沒有與日軍血戰,隨後,國人罵他逆賊欲殺之而後快。他扛下了天大的冤屈,終於等來證明自己的時刻。
他是當時對日作戰中,中國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張將軍幸在沒有經曆內戰,他的功勳仍然留存在曆史課本中。但有許多經曆了內戰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雖留在青史中,卻留不在曆史書中,也留不在人們的記憶中。
譬如本文男主角的原型。在張將軍的棺木溯江而上的一年多後,他血戰三峽,守住了長江門戶,粉碎了日本人攻陷陪都重慶的陰謀。
如許英雄,知道的人有多少?
最初,我也隻知道他打過的幾個戰役。
後來看了照片,中年人的樣子。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象。
直到有一天,翻開《金門風雲》,才發現:
原來年輕的他,在被彈片留下“人造酒窩”之前,已經是不怒時含了三分笑意,但絲毫無損儀表堂堂、威儀俊朗。
他並沒有一個時尚的夫人拉他去影樓影下英姿颯爽的照片,或者兩人的合影。他沒有。我們所看的照片,多是中、晚年的他,身姿依然健碩挺拔的他。
上哪裏去找他的青年時代?
他有一雙帶了桃花的眼,但他一生沒有桃花。年輕的時候,娶了上峰的妹妹,江西的大戶人家。私下裏我們評論他的結婚照,他真是青澀又俊秀,而他夫人,帶了怯意,含著胸,一雙眼如同死水沉沉。所以後人是這樣寫:“……,德配***”,一個“德配”,道盡了對她的評價。
戰爭年代,他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沾桃花。後來在金門,李彌還是李延年(忘了)哪個兵團裏有些個文藝兵渡海時留在金門,年輕美麗的姑娘仰慕他,可是他拒絕了。
與此同時,他平素都睡在書房,每天打開一張小小的行軍床。他的長子後來說,我父親是個孤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