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在舍得中升華人生境界1(1 / 3)

爭得有能力,讓得有風度

香港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胡一虎有一句名言:“爭得有能力,讓得有風度。”他在《我是誰》一書中寫道:“父親給予我生命,將我帶到世間的同時,給予了我兩樣最隆重的禮物:‘爭的能力’與‘讓的風度’。正是這兩樣禮物,讓胡一虎明白,要在該爭取時爭取,在該忍讓時忍讓,他在艱難時不放棄、不抱怨,始終默默堅持,最終走到了人生的成功麵。”

那麼什麼是“爭的能力”,什麼又是“讓的風度”呢?能力是要順利完成某項活動時,所必需的一些主觀條件;而風度是一個人內在實力的自然流露。所謂爭的能力,是說在爭取時,我們要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而不是憑一些歪門邪道,比如說拉關係、走後門這些為人所不齒的事。所謂讓的風度,是說在應該退讓時,能坦然平淡地接受,並能表現出較高的姿態,而不是誠惶誠恐的心虛與害怕。

人生是個不斷前進、不斷爭取的過程,爭取時需要靠能力。那麼能力從哪裏來?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就拿胡一虎來說,當年為了培養他,父母拿出自己攢下的一大筆血汗錢,把胡一虎送進了當地著名的道明中學。在台灣,隻要一提到道明,大家都知道這是位居南方第一的學校。進了這裏等於考進重點高中,繼而為考大學打下基矗而它的學費是一般學校的10倍,因此有“明星學校”和“貴族學校”的稱號。

有了知識,有了本領,當然也就有了無往而不勝的勇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真的無往而不勝了呢?當然是可以的,如果你還能懂得一些退讓的話。退讓真的有這麼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俗話說:能退才能進,比如說要跳過一條小溝,是站在溝邊直接跳過去嗎?不,最好的辦法是後退幾步,借著助跑的慣性再跳過去,而為人做事也是這樣的。

唐代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裴度,就是一個知道進退的人。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複雜、激化,政治也就很混亂、黑暗。裴度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堅持打擊藩鎮割據勢力,做出了不少的努力。裴度輔佐憲宗平定淮西叛亂,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項業績。在這次戰爭中,裴度起的是總指揮的作用。參戰將領雖不乏當世名將,但是都沒有能力統籌戰局,門戶觀念很重,難以團結。所以前期官軍的戰績是不樂觀的。元和十二年七月,討伐淮西的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前方戰爭屢屢失利,兵餉運輸又產生了嚴重困難,於是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反戰勢力。

這時,裴度出來支撐局麵,他立下生死狀,自請去前方督戰,全力支持李愬的作戰計劃。於是有了李愬雪夜入蔡州,擒拿吳元濟的傳奇。討伐淮西的勝利,大大震懾了各地割據者。在裴度或遊說或討伐的努力下,終於平定各地大小藩鎮,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在平定淮西後,唐憲宗曾經要大文學家韓愈撰文,記述平叛大捷。在戰爭中當過行軍司馬的韓愈根據所見所聞,如實地寫了平叛過程,他認為,淮西的勝利裴度應居首功,自然對裴度著墨較多。不想這事惹惱了爭功心切的李愬,他把這事告到憲宗皇帝那裏,於是,韓愈寫的《平淮西碑》被砸壞,唐憲宗又讓別人重新寫平叛淮西戰爭的經過。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廣為傳頌的始終是韓愈寫的《平淮西碑》。

謙和的裴度並不計較讓功於李愬,但他卻能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麵對著藩鎮強權勢力的死亡威脅,鐵骨錚錚絕不後退半步。這種巨大的反差,更增加了他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讓,就是讓出了風度,讓出了品德。老子就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貪欲自私的弱點,他告誡世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以千萬要克製自己的欲望,不要因為爭名逐利而喪身。

良好的德行能夠為你贏得尊嚴和信譽

周先生來到英國,第一個感覺,便是覺得英國人很傻。

一次,他走在街上,不小心撞上了英國人,對方卻很抱歉地說一聲:“對不起”。好像是他碰了周先生一樣,讓人不可理解。

久居英國的朋友告訴周先生:“如果你買了東西,拿回家後,忽然又不想要了,無論你買了多長時間,隻要沒有汙損,都可以拿回去退貨。不需要任何理由,隻要你說不喜歡就行了。”

一次,周先生從英國向國內寄回一塊手表。可當家人收到時,隻是一隻空盒子。裏麵的手表不翼而飛,不知是落在郵路的哪一地界了。當他向英國郵局提出此事時,郵局卻未讓他出示任何證明且很快地向他賠償了損失,也不怕其中有詐。

買了車,要去上保險。按規定,學生和老師是有一定優惠的。於是,周先生填寫了這兩項,辦事人員沒有要求他們出示任何證件和證明,很順利地辦好一切。

一位曾在英國某大學做訪問學者的先生對周先生講:“在實驗室裏,有許多貴重金屬,如黃金、白金等,沒有人專門管理,也沒人監視。如需要,自己去拿就行了,用多少都不要緊的,但不能作為私用。如果你一念之差,順便捎帶了些回家,那麼,這意味著你的信譽徹底完蛋,以後也不會有任何單位聘用你了。”

這就是說,英國社會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德行,那麼便沒什麼尊嚴和信譽,而一個沒有尊嚴和信譽的人,社會是不會接納的,這也是英國社會在用人時,那麼看重你有無犯罪記錄的原因。

也許有人認為英國人很傻,實際上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誠實。

在英國,上火車是沒人檢票的,你隻要去窗口買好票就行了,站台絕對開放,但卻沒人逃票。

當然,你更不用怕超級市場的短斤少兩和討價還價。因為,他們的標價絕對的誠實,也不會在秤上做什麼文章。

說來也不奇怪,一個社會如果視名譽比金錢重要的話,那麼,誠實就成為必然的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首先使人感到安全和輕鬆。

舍棄惡爭惡鬥的念頭

莊子在其著作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魏惠王和齊威王訂立過盟約,但齊威王背棄了盟約。魏惠王惱怒了,要派人去刺殺齊威王。惠施身為魏國宰相,聽說這件事,就推薦了戴晉人去為魏惠王講“道”,希望能製止戰爭。戴晉人和莊子是一類人,他對魏惠王說:“有一種叫做蝸牛的東西,君王知道嗎?”魏惠王說:“知道。”戴晉人說:“在蝸牛的左觸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觸氏;在蝸牛的右觸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蠻氏。兩國經常因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爭,身在戰場上的屍首就有幾萬具,他們追趕敗兵,十五天才能返回來。”魏惠王說;“哈!這是開玩笑吧?”戴晉人說;“請問大王,在天地之中,有沒有窮盡呢?”魏惠王說:“沒有窮荊”戴晉人又說:“那麼,四通八達的天地之間有個魏國,魏國之中又有個梁邑,梁邑之中有個君王。這個君王和蠻氏相比,有沒有分別呢?”魏惠王說:“沒有分別。”

戴晉人走後,魏王心有所悟,茫然若失。蝸牛很小,蝸牛角更小得可憐,想不到小小的蝸牛角上還會有兩個國家。它們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雙方死了幾萬戰士,勝利者追趕失敗者數日,隨後收兵回師。請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莊子站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俯瞰地球,那麼,他看到的人類國家、民族之間的戰爭,不就像蝸角之爭一般渺小嗎?

唐代詩人白居易據此做一首“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交爭蝸角中。應似諸天觀下界,一微塵裏鬥英雄。”蝸角之爭,是戰爭時期平民百姓的血淚告白。無端的戰火使老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

莊子講訴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麼呢?其實,莊子是站在一個大的時空立場,來諷刺戰爭的毫無意義。莊子的諷刺藝術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把大化小,把小化大,在這種大、小之間的戲劇性對比反差中,強化了諷刺的意味。國家是大的,莊子故事中的國家卻小到建立在蝸牛角上。蝸牛角上的國家為了爭奪土地而血戰,這讓我們清楚了所爭之校莊子以寥寥幾筆,寫出了戰爭的激烈、殘酷——“伏屍數刀”。為了蝸角中的土地爭奪得如此慘烈,難道不讓我們猛醒嗎?莊子的比喻可謂一針見血!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棼的人。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娑,是個乘涼的好地方。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另有天地。車行數十裏,行人絡繹不絕,景色繁華。不一會兒,就到了一座城下,城門上金匾書寫著“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便報名入常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看淳於棼生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親筆點為頭名狀元,還把金枝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當了駙馬郎,一時成為京城的美談。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子棼到任後,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午,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於棼率兵拒敵,卻屢戰屢敗;這時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於棼連遭不測,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從此失去國君信任。他心中悒悒不樂,君王準他回故裏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於棼返回家中,隻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經曆卻好像已經過了整整一生!

淳於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往槐樹伸向南方的一根樹枝,枝上另有小蟻穴一個,就是南柯郡。他所經曆的浮沉起落,都發生在這一根槐樹枝上的小蟻穴裏,這個螞蟻社會與莊子所說的“蝸角”異曲同工,雖然小,也有風雲人物和英雄美女孩子。淳於棼縱然經曆萬般豐富,然而活動範圍終究隻是槐樹底下一隻螞蟻窩而已。

所以,人生的諸般境界也不過如此,對己是天大的事,可是終究隻是滄海一粟。人生也如白駒過隙,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種種勾心鬥角、明爭暗鬥不過是螞蟻般的忙碌罷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我們終生承受苦役卻看不到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不是很悲哀嗎?在人生旅途中,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拓展自己的胸懷。可是我們常常做不到,忘記了名利不過是蝸牛角上的爭鬥,汲汲於此,甚至於食不苦味,寢不安寧,在得失的計算中,在身心放縱的麻木中,失去了許多聆聽自然天籟的機會。人與人之間,與其爭鬥不如攜手!把胸襟放寬,從蝸牛角、螞蟻國中走出來,擺脫功利、物欲的誘惑,不迷戀,不沉溺,從容平和,不貪求,不沉醉,寬容博愛,我們就不再會勞心傷神。不被眼前之利所局限,胸懷自然能夠開闊,一段瀟灑無羈的真人生也就從此開始了。

舍棄報複心寬容待他人

《易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訟,上剛下險,險而劍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易經》中的這一卦旨在說明:在生活當中難免發生爭訟,但最好不要爭訟。如果爭論不會有結果,或者即使結果對自己有利而爭訟本身對自己有害的話,也最好不要去爭。可以通過一些適中的方法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緣於自身,可能會化敵為友使自己少一個對手。有些人講信用、講義氣,喜愛爭強好勝,雖有大丈夫的勇氣,但缺少大丈夫的胸懷。要知道,與人爭辯是非曲直可能會打官司,如不采取適當辦法,雙方陷於爭訟的糾葛中難以自拔,再無回旋的餘地,最終於己不利。古人也認為與其打官司是件麻煩事:“打不贏不好,打贏了也不好。”因此,《鬆》卦的卦辭就認為,出現糾紛時要保持警惕,要有戒懼心理,以防不則。因為爭訟的結果常常不是人們所意料的,變數很大。這一卦警示後人:處理任何事情不可輕啟爭端;如果糾紛出現了,又應當以調解為上。

《菜根譚》中說:“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這句可以說是最深的處世奧妙。有人存在的地方就存在利益的衝突,就存在矛盾。哪怕世界上隻有兩個人,他們之間也會存在矛盾衝突。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麵對衝突,我們要學會舍棄逞強好鬥之心,舍棄個人的偏見與狹隘,學會用寬容的心去化解生活中的糾紛與矛盾。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活動中,我們都應該這樣做。

舍棄狹隘好鬥之心,曆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宋朝尚書楊玢年紀大了便退休居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了他們!”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侄子們說:“是埃”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

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