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觀影響人生的成敗
在古希臘有個人問著名的哲人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見過你蹙額愁眉,你的心情總是那麼好嗎?”
“因為在生活中,沒有那種能讓我感到遺憾的東西。”蘇格拉底回答說。
的確,蘇格拉底的好心情與他的得失觀是密切相聯的。我們的人生中有的人過得逍遙自在,有的人過得愁眉苦臉,情緒的好壞,有很多時候要受到得失觀的影響。可見,得失觀是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後的又一個重要的觀念,而得失觀就是一種舍得觀。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舍亦是得,得中有失,舍中有得。在得與舍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舍。我們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舍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在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人去打獵,走到蘆葦叢邊,一隻野鴨被驚擾地振翅飛出。這人張弓搭箭正要射向野鴨時,忽然從他的左邊跳出一隻山雞。這人心想,一箭射死山雞,可比射中一隻野鴨劃算多了!於是他又把箭對準了山雞,準備射它。可是正在此時,右邊突然又跳出一隻野兔。這人又想,若是射中野兔,價值比山雞又不知高出了多少,於是他又把箭頭對準了野兔。忽然,從樹梢飛出了一隻珍貴的蒼鷹,振翅往空中竄去。這人又覺得還是射蒼鷹好。可是當他正要瞄準蒼鷹時,蒼鷹已迅速地飛走了。這人隻好回頭來射野鴨子,可是野鴨子也逃走了。他再回頭去找山雞,可是山雞也早溜了,連那隻野兔都跑得無影無蹤了。他拿著弓箭比劃了半天,結果什麼也沒有射著。
人就是這樣,什麼都想要,樣樣都想強,就好比熊瞎子掰玉米,永遠也掰不到他認為最大最好的那一個。人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無論是時代的局限,還是社會的局限,甚至是自身的局限,都會導致我們不可能樣樣都占全。從某種意義上說,得與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你得到了太陽的溫暖燦爛,就要舍棄月亮的光輝;得到了春天的花團錦簇,就要舍去冬天雪花的浪漫;得到了成熟,就要舍去幼稚;得到了繁華,就要舍棄寧靜。“上帝”是公平的,他賜予你一樣東西,肯定會從你身邊拿走另外一樣,我們隻有真正領會到了得與舍的真諦,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幸福。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懂得舍得的人,就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和已經失去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舍得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老是拿自己沒有的去與人家擁有的比,煩惱當然會時刻伴隨左右,他們不但最終達不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那麼舍得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就像問什麼樣的女人是美女一樣,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有時候是不能量化的。有時候一個人撿了一粒芝麻的快感大於撿到一個西瓜,那麼孰得孰失,其實全憑自己的價值取向。得與舍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有它主觀的標準,所謂“得失寸心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舍了還是得了,而是曾經為得到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的充實和快樂,是舍後看到別人快樂的幸福。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隻要讓自己更快樂,讓自己的人生富有意義,那就是最寶貴的得到。當你深諳了這舍得的奧妙,那就離成功的人生不遠了。
舍棄是人生的必修課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老祖宗告誡我們的。魚和熊掌全都要,這是最理想的,但這種可能卻是微乎其微;魚與熊掌選一個去得到,這是理智的,雖然僅得一個,但至少有所得;魚和熊掌一樣也沒得到,是悲劇,其原因又多是出自什麼都不想放棄,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結果是什麼也得不到。
生命的每時每刻,我們都會麵臨兩難境地,需要做出抉擇,常常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每條路上都有無限風光,可能理性和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最不該走的路上“風景這邊獨好”,更加充滿了神秘、新奇、刺激和誘惑。更難的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每條路收獲和風險的比例是多少,選擇其中一條,就必須放棄另外一條,這種放棄往往是令人心痛的。
魚和熊掌似乎比較容易選擇,兩者相差甚遠。可事實上生命中大多數抉擇並不簡單,總是勸告別人:權衡利弊,把舍與得寫在一條線的左右兩邊,當得大於舍時就做,當得小於舍時就放棄。現實生活遠非如此單純,得與舍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的,何況萬事萬物都是處於劇烈的變化發展當中,並且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為得到的東西,與將因得到而舍去的東西沒有太大的距離,於是將舍去的一切更令人無法忍受。
歐洲有一種鳥叫金雕,它築巢生活於高山懸崖。金雕一窩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人類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麵對殘酷的饑餓環境,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是全都餓死。豈止金雕,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舍棄嗎?擁有是一種幸福,可是有時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生活中,魚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什麼都想擁有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是一種傷害。
善於舍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後對世俗的一種坦然,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隻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舍棄並善於舍棄,隻有在懂得並善於舍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
舍棄是一種坦蕩的心境和大度的氣概。生命裏有很多事情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要舍棄。在我們蹣跚學步時如果父母不舍得放開我們的手,說不定我們到現在還不會走路;在我們經曆一次成功時,要舍棄我們的驕傲,否則就沒有下次的成功;我們受到挫折時,要舍棄挫敗感,否則就會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下。
舍棄是自然界的規律,舍棄是一種成長方式,一種健康生活的藝術;舍棄,能讓我們正確地審視自己;舍棄,是我們人生旅程的一種超越;舍棄,也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升華;舍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我們真實地享受人生;舍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舍棄就沒選擇的餘地。
人生需要執著,但執著是因為有了眾多舍棄才閃耀光華;人生需要舍棄,有了明智的舍棄,才能迎來最後的成功。所以說,舍棄是做人的功底,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吃點小虧不礙事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吃虧是福”已成為一種習慣,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寧靜。
“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倘使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獲得了人生的幸福。
據報載,盛大網絡現任總裁唐駿在卡拉OK盛行的時候,研發了一個專門用於卡拉OK設備的打分機,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後,打分機會自動打出分數,這一設備增加了賣點。三星公司以8萬美元的價格買斷唐駿該項專利後,其卡拉OK設備在整個市場所占的份額一下子從百分之十幾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多。三星的競爭對手日本先鋒公司向三星購買專利使用權,花了150萬美元。三星依靠該項專利成為大贏家,很多朋友都覺得唐駿特別虧。
但這位IT行業的風雲人物在談到早年的吃虧經曆時卻沒有一絲遺憾,相反地,卻對當年的吃虧心懷感激。唐駿說:“應該感謝三星公司,如果沒有三星來買這項專利,就沒有我創業之初的8萬美元啟動資金,也許後來我的事業不會有現在這麼順利。”同時,唐駿也認為,這件事也教會他如何將專利變成商品,使他從一個學者型的人變成一個事業型的人。
吃虧是福,生命中吃點兒虧算什麼?吃虧若是能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能換來身心的健康與快樂,吃虧又有什麼不值得的呢?況且,在吃虧後和平與安全的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並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國內軟件行業的旗幟型人物裘伯君做的第一樁買賣更虧。他編寫的打印驅動程序以2000元的價格賣給了四通公司後,四通公司將該程序以500元一套的價格賣了好幾百套。裘伯君則認為,四通也沒有薄待他,錄用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專職軟件技術員,從而為他後來步入金山公司、開發WPS軟件奠定了基矗更重要的是,這次買賣讓他明白了經營在軟件行業中的重要性,以後,他把金山公司總裁的位置讓給了有經營頭腦的雷軍,自己專心搞軟件開發,金山公司迅速騰飛,而裘伯君也因此成為IT行業的巨富。
有位哲人曾寫下這樣一段令人怦然叫絕的文字,的確是對“吃虧是福”的最好詮釋——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絕對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
所以,先哲強調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先吃虧後占便宜
在現今時代,很難再有光占便宜不吃虧的好事了。在有些事情上,明知道自己要有點損失,也不要斤斤計較。因為根據模糊規則,要想占得大便宜,自己首先就要吃點小虧。
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對他的學生說:“我希望你們全班同學都銘記這樣一句座右銘:給別人的要多,得別人的要少。”
“對,老師!我爸爸正是這樣做的。”一個男孩子大聲說。
“啊,你父親是幹什麼的?”
“拳擊手!”男孩子響亮地回答。
就像拳擊一樣,一個輕拳都得不到的人,是站在拳擊台以外的人。拳擊手有特別經打的鐵下巴,吃幾個輕拳根本不在乎,完全忍得祝而他的一記重拳往往能結束戰鬥或得高分。
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小到中午吃飯還是吃排骨麵,大到如煩惱著要買什麼樣的家具和車子。連結婚也是,一直徘徊在美女甲小姐和溫柔的乙小姐之間,被迫選擇其中一個,而通常在選擇之後又會高歎“完了”並後悔不已。人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主要是依據權衡得失的結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見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一丁點兒虧,這樣一來使自己的路越來越窄,也很難有大便宜到手。
有個老板,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但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越做越大。其實,他的秘訣也沒什麼,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
這樣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因為嚐到甜頭,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自己的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合作者。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許多的小頭聚集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最大的獲利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說的真是入木三分。豈不知吃虧與占便宜,正如禍和福一樣,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可能有人會說,吃虧就是吃虧,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麼能說吃虧反而是福呢?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吃點虧,一是內心平靜,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觀者的同情,落個好人緣;三是這次雖吃點虧,但因獲得了道義上的支持,下次可能會得到更多,何虧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發點不義之財的人心理上能坦然嗎?而且還會失去好人緣,落個壞名聲。為一點小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後的路,得不償失。所以,吃虧表麵上是禍,其實是福,占便宜表麵上是福,其實是禍。
吃虧是福,因為人都有愛占便宜的弱點,你吃點虧,讓別人得點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使你的事業興旺發達,這就是吃小虧而占大便宜。
東京橫山町有名的島村大樓業主、島村產業公司及丸芳物產公司董事長島村芳雄,早年便背井離鄉,前來東京一家包裝材料店當店員,薪金隻有一萬八千元,還要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因此他時常阮囊羞澀,身無分文。
在創業初期島村深信,雖然他的條件比別人差,但用自己新創的“原價銷售商法”幹下去的話,一定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界立足的。島村的原價銷售法相當有名,但方法很簡單,沒什麼花招。
首先,他前往黃麻產地岡山的麻繩索廠商,一條45厘米長的麻繩以五角錢大量買進,然後照原價一條以五角錢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
完全無利潤反而賠本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島村的繩索確實便宜”的名聲遠播,應接不暇的訂貨單就從各地像雪片紛飛般源源而來。
於是島村就按部就班,采取他的行動,他拿購貨收據前去訂貨客戶處訴說:“到現在為止,我是一毛也沒賺你們的錢。但是這樣讓我繼續為你們服務的話,我便隻有破產的一條路可走了。”
這樣跟客戶交涉的結果,客戶也為他的誠實的做法深受感動,心甘情願的把交貨價格提高為五角五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