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欲求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根據心靈真正的聲音去找尋想要的生活。不是看到別人有什麼就想要什麼,也不是因為別人擁有了什麼我就一定要比他的好。如果這樣,此生,我們恐怕都填不滿這個欲望的洞。為人處世,切忌貪婪。需知,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應該有個“度”。
1、修身養性,切忌貪婪
物質享受的增加會使人更加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有資料表明:21世紀初期的美國人,收入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兩倍,但感覺幸福的人的比例卻下降了六個百分點。所以,財富並不能決定你開心與否,有時甚至還會成為人的心理負擔。
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饑餓時的一塊麵包,是口渴時的一杯白開水。快樂是精神上的滿足,那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寶藏更能讓人得到快樂。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而是懂得享受已經擁有的一切。否則,即使我們擁有金山銀山也難以有快樂可言。
從前有個國王,他擁有廣闊的領土,無盡的財富,卻整天都處在煩惱之中,幾乎忘記了怎樣去笑。煩惱的國王命令他的大臣們去尋找世上最快樂的人,解開快樂之謎,讓他也能重獲快樂,於是大臣們走向四麵八方,尋找快樂。
大臣們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員,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但他們互相討論過後,發現沒有人覺得做大臣很快樂:整天和公務打交道,為國王提出的各種要求而疲於奔命。
大臣們去訪問了工人,工人們整天早出晚歸,做著辛苦的工作,酬勞卻不盡人意,臉上淨是疲憊的神色,同樣也不快樂。
整天在田野中勞作的農民也同樣有太多的煩惱,辛辛苦苦勞作,還要擔心變化無常的天氣,地裏的收成也不能全歸自己。
最後,大臣們重新聚集起來,經過總結,他們一致認為:世界上沒有活得快樂的人。
就在他們回王官的路上,看到了一個牧羊人,他穿著破舊的衣服,驅趕著羊群,嘴裏卻哼著輕快的調子,一臉快樂的表情。
大臣們從沒看到過那個人像這個貧窮的牧羊人一樣快樂,他們將牧羊人帶到了國王的麵前。
國王問牧羊人:“我的子民,你快樂嗎?”
牧羊人笑眯眯地說:“我很快樂啊。”
國王激動地問他:“快告訴我,你為什麼會這麼快樂?你擁有這世上最珍貴的財寶嗎?你不必像我們這樣日夜操勞就能享受生活嗎?”
牧羊人說:“不,陛下,我沒有什麼貴重的財寶,我更需要工作來養活家人。”
國王很吃驚:“那麼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什麼使你的日子過得如此開心?而我,身為國王,卻整天憂心忡忡,煩惱不斷?”
牧羊人笑著說:“我不知道您為什麼煩惱,陛下,但我能夠告訴您我為什麼這樣快樂。我身體健康,家人平安。我愛我的妻子兒女,愛我的親朋好友,他們也同樣愛我。我在美麗的草原上放牧,自食其力,不欠任何人的錢。這些就是我快樂的根源。”
國王喊道:“幸運的人!你這頂破舊的草帽比我這頂鑲滿珠寶的王冠更有價值。你的草原給你帶來的快樂要比我的王國給我帶來的還多。如果人們都像你一樣快樂,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美好啊!”
牧羊人回答說:“哦,陛下,這不是個難題,因為人總是想有多少快樂就有多少快樂,想要多快樂就能多快樂的。”
國王沉思了一會兒,綻開了笑容:“你說的對,擁有的多不一定就是好的,擁有的越多,就越覺得不夠,煩惱也就越多,而知足就能夠快樂。”
國王讓大臣們將這個道理寫在書上,流傳下去:“活在世上本來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人們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內心產生的。”
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感覺,是不可以通過指標數據去量化的。”我們開心的程度,跟錢財的多少是不成比的。有的人家財萬貫,但每天還是憂心忡忡;有的人並不富裕,但對生活充滿了樂觀自信,所以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為人處世,切忌貪婪。需知,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應該有個“度”。縮減自己的欲望,才能脫離苦難,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佛教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為了度化世人,佛光禪師廣建寺廟,開壇說法,他的弟子們在師父的影響下,也努力信征募捐,鼓勵信徒布施積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法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100兩銀子,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也向禪師報告:“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答應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紛紛向佛光禪師報告自己的募捐成果,佛光禪師卻漸漸皺起了眉頭,讓大家停止報告,開示弟子們:“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眾僧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了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經常要信徒捐獻功德,讚助佛事,無異於殺雞取卵,何其愚癡!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佛法還怎麼弘揚光大呢?”
佛教提倡布施,要在對方“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不可硬性募化,一味貪多,傷了世人向善的心。細水方能長流,學佛之人如果心中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要為別人想,這才是禪者重悟道,更重慈悲的寬廣胸懷。
決定你是否快樂的並不是錢的數量,而是你內心的想法。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身體健康,親人平安,生活穩定,能夠自食其力,家人朋友之間相親相愛……最平凡的事物中包含著最溫暖的幸福。
2、透過平常心看世間百態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人們驟然憤怒,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電纜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之間的信息之橋。
朗諾是20世紀70年代初柬埔寨王國的一個親王。他曾趁國王西哈努克出訪國外,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自己坐上了國家元首的寶座。可屁股還沒有坐熱,又被國內的“紅色高棉”推翻,流亡到了海外。
“朗諾定居夏威夷”的消息,就是記錄這位前親王落魄後的生活狀況:“他當初是帶著大批正式隨員到達夏威夷的,並受到太平洋美軍司令蓋洛本人和儀仗隊的歡迎。朗諾一行下榻在美國空軍希卡姆菲爾德基地的要人宿舍。不到一星期內,在軍官食堂花了2000美元。後來,朗諾成了沒有國家的國家元首,他的追隨者開始紛紛離開他。他的宣傳部長開始為公眾服務,住在汽車房裏,後來在萵苣地裏當農業工人。一個前內政部副部長現在在巴黎
當守夜的。”
這樣的敘述聽起來總會讓人感覺有些淒涼,而中國曆來就有一句俗話叫做“落毛的鳳凰不如雞”。還有一個成語是專門用來形容人生的顯赫與沒落的:世態炎涼。其實世態的“炎”都是虛的,而“涼”才是最可能的人生常態。
有一位女編輯,平時生活極為儉樸,穿戴也從不顯眼。別人還以為她出身貧寒,有一次有人去她家送東西,才知道她居然是某重要人物的女兒,於是問她為什麼不找個更好的工作。她回答:在哪兒工作不都一樣嗎?再問她何以甘心這樣樸素的生活,她回答:樸素怎麼不好了?富貴顯赫又能如何?
寵也自然,辱也自在,凡是胸藏包容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為寶貴的品格修養。
唐朝有個叫盧承慶的人,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他當的是考工員外郎。這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當時,考察官員有級別標準,先大體分成上中下,然後每一級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點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類。
有一次,盧承慶考核一個兼督運糧的官員。這個人在運糧食的過程中,由於翻船把不少糧食掉進了河。因此,盧承慶隻給他定了一個中下,“沒給你弄個下下就是照顧你的麵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國家的糧食丟失了那麼多,所以隻能給你中下這麼一個評價。”可是,這個運糧官得到中下的評語,一點也沒生氣著急,反而談笑自若,該怎麼著就怎麼著。盧承慶覺得,我給他這麼低的一個評價,他都沒生氣,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人還行;從這點上來講,這個人有認錯表現,有責任心,改個中中吧。改成中中後,這個運糧官也沒因此而高興。盧承慶心想這個人真絕,“寵辱不驚”,無論怎樣,他都能坦然麵對。他又調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突然遇到刮大風,把糧船給吹翻了。總之,不是人為的原因。盧承慶一想:我給他中中看來也不合適,又改成了中上。這個運糧官還是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從此盧承慶對他印象很好,以後在吏部考核的時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據說,盧承慶自己也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當過考工員外郎,後來往上當過尚書左丞,最後還當過兵部侍郎,由於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獲罪被貶出去做簡州司馬。當簡州司馬的時候,盧承慶也一點沒感覺到窩火。後來,朝廷把他又調回朝中當刑部尚書,盧承慶也沒有因此特別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