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七言絕句(1 / 3)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以文詞著名,與張旭、包融、張若虛號稱“吳中四士”。武則天證聖元年(695),登進士第,授國子四門博士。後曆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賓客,授秘書監,故世稱“賀監”。天寶初,求還為道士,敕賜鏡湖以居。為人放達,晚年尤甚,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亦工書法,善為草、隸。兩《唐書》有傳。詩作以七絕為妙。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題解】

天寶三載(744)正月,賀知章告老還鄉,玄宗曾親自作詩送之。詩人時已八十六歲高齡,回鄉不久即去世。這首詩當寫於詩人回鄉以後。詩本二首,此為第一首。

【注釋】

少小:年幼時。老大:年老。《文選·古辭·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乃傷悲。”無改:沒有改變。鬢毛衰:謂兩鬢斑白,顯露衰老之態。

【評析】

詩人早歲離家,八十六歲始歸。這其間必有萬千感慨,正無可言說,卻有兒童“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中多用對比:“少小離家”與“老大回”、“鬢毛衰”對舉;“鄉音無改”與“鬢毛衰”、“客從何處來”、“不相識”對舉;“兒童”與“老大”、“鬢毛衰”對舉。層層對比,揭示出詩人初踏故土的複雜感情,既樸素又深刻,既簡練又繁複,既深沉又曠達。所謂真情實感,出乎天籟。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排行九,蘇州吳(今江蘇蘇州)人。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嗜酒,為“飲中八仙”之一。善狂草,行為狂誕,人呼為“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世尊為“草聖”。又以詩文知名,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新唐書》有傳。其詩“清逸可愛”(楊慎《升庵詩話》卷十)。存詩十首。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題解】

詩題一作《桃花磯》。桃花溪,非實指也。此詩以實景“有桃花的溪流”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或謂此詩為宋蔡襄《度南澗》詩,該詩與此一字不差,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誤作張旭詩。

【注釋】

飛橋:淩空架設的高橋。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石磯:水邊突出的岩石。盡日:整天。何處邊:哪一邊,哪裏。

【評析】

詩用《桃花源記》故事,而以寫景見長。首句寫雲煙朦朧處隱然有飛橋淩跨;二句則推至眼前,詩人恍惚中以為眼前漁人即是傳說中去過桃源的武陵漁人;三、四句則寫詩人一片天真又不無迷惑地指著水中的桃花,問漁人桃花源到底在哪裏。由遠至近,鏡頭推拉至此,戛然而止。全詩創造出了一個迷離惝恍、亦真亦幻的勝境,引人遐思。孫洙曰:“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唐詩三百首》)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題解】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山東,戰國、秦漢時稱崤山(今河南洛寧縣北)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太行山以東也稱山東。唐人所謂山東,指崤山、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南)以東。王維太原祁(今屬山西)人,後隨父遷於蒲(今山西永濟),蒲在崤、函以東。詩下原注:“時年十七。”按,王維年少時即離開家鄉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去活動。此詩當作於王維初到長安時,時逢重陽節,乃作此詩寄托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注釋】

親:古人多用以指父母雙親,也可用以泛指親族,而以指父母為常見,此泛指親族。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風俗。《續齊諧記》載: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遊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突然告訴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便於九月九日舉家登山,晚上回家,發現家中雞犬盡皆暴死。登高風俗始於此。《太平禦覽》卷三十二引周處《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房頭,言避惡氣,而禦初寒。”茱萸:植物名,生於川穀,其味香烈。

【評析】

詩皆以平常語出之,而深情款款,固與平常語不同。首二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異地做客,逢佳節而思親,此情人人心中必有而口中皆無,一經摩詰道出,便覺纏綿婉轉,不可更換半字。所謂俗極而雅,詩心真摯處,並無文飾之意。三、四句則扣題寫“憶山東兄弟”,而並不寫如何思念,隻在想象中畫出此日家中兄弟登高情形:“遍插茱萸”,可想見眾人登山,何等熱鬧快活;“少一人”,則獨少詩人一人也。一句之中,由彼地至此地,由熱鬧至落寞,陰晴忽變,冷熱懸殊;起落之間,則其思鄉之情宛在目前,黯然神傷之狀可掬。詩作自然而真,抒情婉轉悠揚,千百年來傳誦不歇,真絕唱也。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題解】

芙蓉樓,有二說:一說在龍標(今湖南黔陽),一說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原詩二首,此為其一,據其二中“丹陽(即潤州治所)城”可知,此處芙蓉樓當為潤州芙蓉樓。《元和郡縣圖誌·江南道·潤州》:“其城吳初築也,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辛漸,作者友人,餘無考。此詩當作於開元末年,作者出任江寧(今南京市)丞後。

【注釋】

吳:古國名,據有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以東地區,此處泛指潤州一帶。楚:與“吳”為互文,因潤州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一片”句:意謂自己心地清明純潔,表裏如一。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評析】

王昌齡在盛唐詩史上以七言絕句著稱,唯李白可與爭衡。葉燮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原詩·外篇下》)但王昌齡並不與李白相同。就送別詩言,李白長於寫景,景中融情,如《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送辛漸詩,則以抒情為主,景乃情之渲染、補充。首二句寫一夜寒雨、一江平滿,而拂曉送別,遠山顯出孤寒之色,用景物的寒冷淒清,襯托出詩人感情上的孤獨落寞。而全詩重點在三、四句,詩人很重視親友對自己的關心,故特囑辛漸轉告他們,自己一如既往,永遠冰清玉潔。據史載,王昌齡因不拘細節,曾兩次被貶荒遠之地。任江寧丞,乃在詩人第一次被貶嶺南回來後不久。素懷大誌而不得意,又處處遭人毀謗,詩人的憂憤可想而知。觀此詩,正是詩人斯境斯情的自我寫照,而並非純然戀友難別的送別詩。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題解】

王昌齡的閨怨詩素負盛名,此為其一。開元十五年(727),詩人登進士第後,隻做了個秘書省校書郎的小官。此前此後,他曾去過西北邊陲,寫過邊塞詩,此詩大約作於其時。

【注釋】

凝妝:盛妝。唐謝偃樂府《新曲》:“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豔粉複如神。”翠樓:華美的樓閣。漢李尤《平樂觀賦》:“大廈累而鱗次,承岧嶢之翠樓。”陌頭:路旁。陌:本指田界,《史記·商君列傳》:“為田開阡陌封疆。”後亦泛指道路。楊柳色:楊柳青翠之色,此以楊柳色代指春色。

夫婿: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覓封侯:尋求高官厚祿。唐代開疆拓土,邊事頻繁,以盛唐為最,時人從軍,多欲以戰功封官,故覓封侯即指從軍。

【評析】

這首閨怨詩的特色,是抓住少婦心理變化的微妙瞬間,窺一斑而見全豹,巧妙地傳達出思婦怨情,與以往的閨怨詩絕不相同。“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是盛唐時代富有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此詩中少婦,也希望丈夫能夠建功封侯,夫貴妻榮。而春日凝妝遠眺,春色無邊,她忽然產生了悔意:真不該讓他去從軍。詩作從前二句的不知愁,到三、四句的頓生悔意,變化突起,而詩人並未交待其中原因,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回味無窮。從結構上看,一、二句正是為三、四句的變化蓄勢,從而在藝術上產生極大的衝擊力,魅力無窮。

春宮怨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題解】

詩題一作《春宮曲》。此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五年(727)之後。詩人因官小職卑,可能借宮怨、閨怨詩發泄幽憤。

【注釋】

露井:無覆蓋的井。露井桃:井旁所植的桃樹。《宋書·樂誌三》載古詞《雞鳴高樹巔》:“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未央:即未央宮,西漢宮殿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長安故城內西南角。未央前殿:未央宮前殿在龍首山側。月輪:月亮。平陽:指平陽公主,漢武帝姊封陽信長公主,嫁平陽侯,因稱平陽公主。平陽歌舞:指平陽公主家歌女衛子夫(衛青之姊)事。漢武帝於平陽公主家見衛子夫,以其妙麗善舞,遂召入宮,恩寵備至,後封為皇後。陳皇後以此受冷落,大為嫉恨。“賜錦袍”句:謂衛子夫身份微賤,而因簾外春寒,皇帝便特賜錦袍,以示寵愛有加。

【評析】

宮怨詩很早以來就是文人創作中的常見題材,而成就卓著的,王昌齡可稱第一人。甚至可以說,宮怨詩才真正代表他的藝術風格。善於以景物烘托、渲染感情,善於抓住細節、斷麵抒情的特色,在這首宮怨詩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詩作化用衛子夫得寵、陳皇後失寵故事,揭示了婦女“從來隻有新人笑,有誰知道舊人哭”的不幸遭際,對於恩寵已逝、備受冷落的女主人公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女主人公在詩中並未出現,隻以暗示出之。春暖桃開,應無春寒之事,而皇帝因“簾外春寒”特賜新人錦袍,其優寵可知!而一個“新承寵”的“新”字,暗暗托出一個孤獨飲泣的女主人公。而桃開春色、月華高朗,又正與女主人公內心的哀怨形成鮮明的對照。全詩未著一個“怨”字而其怨自深,這正是詩人高明之處。有人說宮怨詩中寄托了詩人自己的不得誌情緒,細細思之,誠可信也。

王翰

王翰,一作王澣,生卒不詳,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景雲元年(710)進士。曆昌樂縣尉、秘書省正字、通事舍人、駕部、兵部員外郎、汝州長史、仙州別駕、道州司馬。其間多以恃才傲物、縱欲狂歡遭貶。兩《唐書》有傳。善寫邊塞詩,為當時宰相張說所看重。《全唐詩》收詩一卷。

涼州曲

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題解】

《涼州曲》,唐宮調曲名。《新唐書·禮樂誌十二》:“《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其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杜牧《河湟》詩曰:“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題一作《涼州詞》。

【注釋】

蒲萄美酒:即葡萄美酒,“蒲”與“葡”通。此酒來自西域,唐時已能自釀。《史記·大宛列傳》:“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夜光杯:夜間能發光的酒杯。《海內十洲記》雲:“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此泛指珍貴精美的酒杯。沙場:平沙曠野,後多用指戰場。王昌齡《塞上曲》:“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評析】

這是一首千百年來傳誦不歇的邊塞名篇。詩作描寫了盛大的軍中歡宴場麵:美酒濃香醉人,將飲之時樂者於馬上彈奏琵琶,聲繁弦促,熱烈如同催飲。將士們相互勸酒:古來征戰幾人回?讓我們盡歡今日,一醉方休吧!沈德潛說此詩乃“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唐詩別裁集》卷十九),誤也!“醉臥沙場”的豪言,說明將士們已置生死於度外,悲觀情緒在這裏不占主導地位。施補華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王翰這首詩,堪稱真正的盛唐邊塞詩,因為它語言明快跳宕,情緒奔放熱烈,充滿豪邁慷慨、超脫瀟灑的樂觀精神,給人以激昂向上的藝術魅力,也正是盛唐蒸蒸日上時代精神的反映。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寓居安陸(今屬湖北)時期(727—736),在武昌送孟浩然去廣陵時所作。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注釋】

故人:老朋友。黃鶴樓:在武昌黃鶴磯上,位於揚州之西,故曰“西辭”。

煙花:泛指春天的景色。碧空:藍天。二句意謂:帆影在藍天的背景中漸去漸遠,終於消失,隻有長江水向著東方的天際滾滾流去。

【評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蜀不久、新婚之際,正當意氣風發的時候。孟浩然雖然年長十多歲,詩名已天下皆聞,卻給李白留下了“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贈孟浩然》)的瀟灑印象。這兩個愛遊山川、風流似神仙的詩人交往,想來也充滿遊山玩水的輕鬆愉快感。此詩便是明證。煙花三月,春光明媚,孟浩然要去那江南最繁華的揚州,李白為他送行。船行已遠,詩人猶自注目,直到天際已無帆影,隻剩滔滔江水。詩為送別之作,但語言輕捷明快,意境闊大開朗,不但沒有傷感之情,在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之中,更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即使如末二句所表露的惜別之感,亦與通常送別詩的悲苦憂愁絕不同調。浪漫的詩人,將一腔友情化進滿地煙花、一江碧水,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所謂水乳交融,物我莫辨。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題解】

詩題一作《早發白帝城》。肅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因永王李璘案受牽連,長流夜郎,中途行至白帝城,忽有赦書放還,一時驚喜交加,立即東下江陵(今湖北荊州),乃有此作。

【注釋】

朝辭:早晨離開。白帝:城名,在今重慶奉節縣城東瞿塘峽口。彩雲間:喻白帝城地勢高,遠望如在雲中。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二句本此。

“兩岸”句:《水經注·江水二》:“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評析】

李白因永王李璘事長流夜郎,屬於無辜之累,心情因而十分苦悶。再聯想起他一生至此仍未實現夙願,其憂懷可知。他在到達三峽時寫作的《上三峽》雲:“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正是他彼時心情的寫照。而行至中途,忽遇赦放還,驚喜異常,詩作正是表達了這種狂喜的心情,兩相對照,詩人曆盡艱難而撥雲見日的快感,自在不言之中。詩通篇作景語,而實則通篇都在抒情。首句寫遠望白帝城,朝雲五彩絢爛,正是詩人喜悅開朗的心境寫照;二句以“千裏”與“一日”對舉,雖為實情,而心情之迫急可見;三、四句則一反猿嘯聲哀的傳統意境,仿佛哀猿聲是為詩人遇赦而奏的歡歌一般,在一片猿啼之中,輕舟直下,一無阻礙,這其中,不正包蘊著詩人對於未來的憧憬嗎?全詩意境開闊靈動,氣勢豪爽峻利,舟輕意快,令人神遠!其用語又明白曉暢,琅琅上口,正宜千年傳誦不朽。

岑參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題解】

天寶八載(749)冬,岑參自長安赴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充任掌書記,途中遇入京使者,遂作此詩,抒寫懷鄉思親之情。

【注釋】

故園:指長安。岑有別業在長安杜陵,作者西行,長安在東,故曰“東望”。龍鍾:沾濕貌。

【評析】

此詩信口而成,詞淺意深。前二句以回望歸路、淚濕雙袖的細節,刻畫濃鬱的思鄉情結。後二句真切地活現出不期而遇、立馬而談、行色匆匆的情狀,並進一步表現了詩人思鄉的複雜心曲:因己思鄉之情,推及家人掛念遠行者的苦況,轉生“報平安”以慰家人的強烈願望。這是作者念家情思的極化,也是千古旅人之同慨。所以鍾惺說:“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德潛更說:“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題解】

此詩作於大曆五年(770)春杜甫流寓潭州(今湖南長沙)時。李龜年,玄宗時著名歌唱家。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載: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善歌,特承顧遇,於東都洛陽大起第宅。“其後,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為人歌數闕,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則杜甫嚐贈詩。”即謂此詩。或疑非杜甫作,尚俟詳考。

【注釋】

岐王:玄宗之弟李範。岐王宅在東都洛陽尚善坊。尋常:猶平常。尋常見:即經常見。崔九:原注:“崔九,即殿中監崔滌,中書令湜之弟。”為玄宗寵臣。《舊唐書·崔滌傳》載:“滌多辯智,善諧謔,素與玄宗款密。兄湜坐太平黨誅,玄宗常思之,故待滌逾厚,用為秘書監,出入禁中,與諸王侍宴不讓席,而坐或在寧王之上。後賜名澄。”李範和崔滌,都卒於開元十四年(726)。落花時節:指暮春。君:指李龜年。

【評析】

此為杜甫七絕名篇。詩寫今昔盛衰之感、身世蹉跎之歎,寓慨深沉。前二句憶昔,後二句慨今。“尋常見”、“幾度聞”,言己與李龜年早就相識,且交情頗深。今老朋友久別重逢,又在山青水秀的江南,本應興高彩烈、喜不自勝才是,但是不然。“落花時節”,既是指落花紛紛的暮春時令,又寓有深廣的社會內容,彼此的衰老飄零、社會的凋敝喪亂,都在其中。一個“又”字,綰合過去和現在,今昔五十年的盛衰變化,盡在此一字中。正如作者《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所雲:“五十年間似反掌。”昔盛今衰又見君,豈不令人感慨萬千,潸然淚下!孫洙曰:“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卷。”(《唐詩三百首》)

韋應物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題解】

此詩作於德宗貞元元年(785)韋應物罷滁州刺史閑居滁州西澗時。其《歲日寄京師諸季端武等》雲:“昨日罷符竹,家貧遂留連。……聽鬆南岩寺,見月西澗泉。”《西澗種柳》雲:“宰邑乖所願,俛愧昔人。聊將休假日,種柳西澗濱。”可證。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

【注釋】

獨憐:唯獨喜愛。生:一作“行”,較勝。何良俊《四友齋叢說》:“韋蘇州《滁州西澗》詩,有手書,刻在太清樓帖中,本作‘獨憐幽草澗邊行,尚有黃鸝深樹鳴’。蓋憐幽草而行於澗邊,始與性情有關,今集本‘行’作‘生’、‘尚’作‘上’,則與我了無與矣。其為傳刻之訛無疑。”王安石《初夏即事》之“綠陰幽草勝花時”,與此意同。黃鸝:即黃鶯,正是春日所見。

野渡:郊野渡口。寇準《春日登樓懷歸》之“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即化用韋應物句。

【評析】

這首七絕是古今傳誦的名篇。詩以恬淡之筆寫尋常之景,充滿幽情野趣,有動有靜,繪聲繪色,宛如一幅精美的春雨郊遊畫圖,令人流連忘返,歎賞不已。特別是“春潮”二句,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蒼茫無人,水急舟橫,詩情畫意,新人耳目。而著一“橫”字,猶如畫龍點睛,境界全出,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宋蘇舜欽有一首《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與此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繼

張繼(?—779?),字懿孫,行二十,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南陽(今屬河南)。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安史之亂時避居江南。大曆年間,曾任侍禦、檢校祠部員外郎兼轉運使判官,故世稱“張祠部”、“張員外”。為人自矜氣節,素懷大誌。工詩文,詩風清迥,所作流傳不多。《全唐詩》編為一卷,混入他人之作不少。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題解】

安史之亂爆發,張繼避居江南,至德年間(756—758),他已在會稽、吳郡一帶了。楓橋,在今江蘇蘇州市西閶門外十裏楓橋鎮。此詩大約作於至德年間或其後不久。詩題一作《夜泊鬆江》、《夜泊楓江》。

【注釋】

江楓:江邊的楓樹。愁眠:因旅愁而不能入眠。姑蘇:蘇州別稱,因城西南姑蘇山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傳說因唐代詩僧寒山、拾得住過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或謂“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可備一說。

【評析】

詩作以簡練的筆墨,寫出深夜不眠的旅人愁緒。暗夜之中,月落烏啼,飛霜滿天,唯默默江楓、點點漁火與旅人相對,其愁境已自不堪。而城外寺鍾穿林度水,聲聲叩擊旅人心扉。此時此境,真愁絕傷絕!張繼素有遠誌,此時避亂江南,破敗的現實,使他對國家的前途、自己的前途都產生了懷疑與不滿,“時危出處難”(張繼《贈章八元》),他的痛苦與鬱悶可想而知。這首詩未必有意寄托,也不免要帶上詩人思想感情的烙印。空靈微妙、清迥深遠的夜半鍾聲,難道不也叩在這個報國無門的誌士心上嗎?這首七絕,以其含蓄深沉而流傳甚廣,甚至日本人也特地渡海來聽寒山寺鍾聲,其影響深遠可見一斑。

韓翃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題解】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即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重耳(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林,重耳燒山逼他出來,他卻抱樹不出,燒死山中。晉文公為悼念他,乃禁止在他死之日生火,隻準吃冷食。以後相沿為寒食禁火風俗。按《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漢劉向《別錄》中“寒食蹋蹴”的記述,寒食禁火與介子推無關。晉陸翽《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有附會介子推故事者。此詩應作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以前,詩人在長安時期。

【注釋】

春城:春天的都城。飛花:指春天百花盛開、柳絮飄飛情景。禦柳:皇城內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故此句寫柳樹。斜:亦可讀為,此處押韻應讀,指春風吹拂柳枝狀。漢宮:此指代唐宮。傳蠟燭:《唐會要》卷二十九《節日》記:“天寶十載三月敕……自今以後,寒食並禁火三日。”《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蠟燭用以傳播火種。五侯:同時封侯者五人,有三說:一說為漢成帝一日封舅王氏五人為侯;一說為東漢梁冀一族五人皆封侯;一說為東漢桓帝封宦官單超等五人為侯。詩當喻指恃寵弄權的宦官。

【評析】

詩作描繪寒食節景象,首二句寫寒食之日,花滿長安、柳枝低拂的動人春色,以“無處不”的雙重否定句式,渲染出整個長安熱鬧繁華的景象。三、四句按時序寫至暮色蒼茫時,宮中宦者騎馬傳燭,皇上以榆柳之火賜與近臣。“五侯”二字寓意深切。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隻‘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者也。”(《圍爐詩話》卷一)詩人或者並非有意諷諫,但詩中的客觀描寫形成的意象,遠遠超出了形象本身。也許正是因為詩人落筆之先,並未有刻意求深之意,詩作反而達到了含蓄、富於韻致的境界。據孟棨《本事詩》記載,當時駕部郎中知製誥缺額,中書省提請禦批。德宗提筆曰:與韓翃。但因這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再以二人同進,德宗親書《寒食》詩,批曰:與此韓翃。可見韓翃此詩當時即有盛名。

劉方平

劉方平,生卒不詳,排行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出身世家貴胄,而未登進士第,曾入幕。又懷才不遇,一生未仕,隱於潁水、汝水之濱。善畫山水,用墨靈妙;工詩,詩風風雅超然。《全唐詩》收其詩為一卷。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題解】

詩題或作“夜月”。以詩意度之,“月夜”為妥。

【注釋】

“更深”句:謂夜深月斜,庭院一半籠於月光,一半沉入幽暗。闌幹:縱橫布陳。南鬥:南鬥六星,即鬥宿。偏知:獨自知道。偏:獨自。新:初次。

【評析】

詩題為“月夜”,首二句即寫月移星斜,雖著眼平凡,筆意疏淡,但亦清新可喜。三、四句則寫蟲聲唧唧,似知暖氣上升,物候將春而特意透窗紗相報。格物而知,得之於心,所謂靈感興會,神來之筆。詩人以其感覺之敏銳、獨特、細致,跳出“月夜悲涼、蟲聲孤淒”的窠臼,創造出一個清靜幽寂而又不無生機的春夜,譜寫了一支獨特的回春樂曲。

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題解】

此為宮怨詩。

【注釋】

金屋:極言屋之奢華。據《漢武故事》:漢武帝為太子時,皇姑長公主欲以其女配帝,問漢武帝曰:“阿嬌好否?”帝答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此用以泛指妃嬪所居之屋,又暗寓阿嬌後來失寵之意。“寂寞”二句:謂妃嬪久曠寂寞,春殘之時滿地梨花,恐觸目傷懷,故不忍開門。

【評析】

詩寫宮怨。首二句寫日落黃昏,美人金屋垂淚,以“無人見”寫其幽怨。三、四句寫春殘將逝,庭中梨花遍地,美人不忍開門。此種景象,既是美人韶華將逝的身世寫照,又表明她害怕觸景傷情,故不開門以忍住幽怨的痛苦情感。詩題作“春怨”,末句卻寫不敢放任幽怨,正是以不怨寫怨,怨情自深。此詩角度獨特,刻畫女子心理十分精細,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不詳,名淡,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蕭穎士女婿。安史亂中,避居江南。大曆中,與顏真卿、皎然等唱和,集為十卷《吳興集》。後授洪州戶曹參軍,不就,卒。與陸羽、李端交厚。傳附《新唐書·蕭穎士傳》。工詩,《全唐詩》錄詩十三首。

征人怨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題解】

征人,遠行與出征之人。此指出征之人。詩題一作《征怨》。

【注釋】

金河:水名,又名金川,現名大黑河,經內蒙古中部在托克托縣境入黃河。隋大業中,煬帝曾溯此河會突厥可汗。王維《從軍行》詩雲:“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為通西域要道。此句謂連年轉戰塞上。馬策:馬鞭。刀環:刀頭的環。《漢書·李陵傳》:“(任)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環、還同音,故以刀環暗示歸還之意。唐杜顏《從軍行》:“夜聞漢使歸,獨向刀環泣。”此句意謂每天都要騎馬打仗。“刀環”亦有雙關意。三春:春季第三個月,農曆三月。三春白雪:北地寒冷,三月猶有大雪。歸:此指雪花飄落。青塚:漢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杜甫《詠懷古跡》之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黑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青塚附近。《木蘭詩):“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評析】

詩作描寫一個轉戰北地的征人怨情。首二句以疊字“歲歲”、“朝朝”見其征戰不已、疲憊不堪之情狀;末二句則轉寫征戰中常見景色:白雪落青塚,黃河繞黑山,以顏色對比,對仗工整,構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淒涼異常的圖畫,於無聲無息中凸現了首二句所寫的征人形象:挎刀策馬,滿腹哀怨。全詩不著一個“怨”字,而怨情自現,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詩作借征人怨情,委婉地抨擊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顧況

顧況(727?—816?),字逋翁,自號華陽山人,行十二,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至德二載(757)進士,曾任鹽官、幕府判官,入朝為大理寺司直、秘書省著作佐郎,貶饒州司戶參軍。為人詼諧放任,好佛、老之學,曾隱茅山。顧況為中唐傑出詩人,長於歌行,注重詩的現實意義,其詩風對新樂府運動有啟蒙作用。《全唐詩》編錄其詩為四卷。現存《華陽集》三卷,又稱《顧況集》。

宮詞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

【題解】

原詩共五首,此為第二首。當為在長安時作。

【注釋】

玉樓:華美之樓,此指宮中之樓。天半:高空,如在半天之上,極言玉樓之高。宮嬪:宮女。月殿影開:月已西斜,宮殿裏的陰影擴展開來。夜漏:夜間的時刻,古代用銅壺滴漏記時,故稱夜漏。《漢書·東方朔傳》:“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此句言夜深。水精:即水晶。水精簾:即珠簾。秋河:即銀河。

【評析】

這首詩是寫宮怨的,以玉樓的笙歌笑語,對比女主人公的孤獨冷落。“月殿”二句以月斜更深、卷簾望天河的畫麵,刻畫女主人公寂寞惆悵、無可排遣的內心世界。筆觸細膩精致,如“聞夜漏”、“近秋河”,必是極靜、極無聊才能聽到滴漏之聲,必是極空虛、極寂寞才覺天河離人近。詩題不作“宮怨”,詩中亦不見“怨”字,而所寫非怨情又是何情?詩作純用客觀描寫,更顯得意韻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