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中國家長而言,他們最難接受的觀點莫過於說他錯了。作為世界上最肯為孩子犧牲的中國家長,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甚至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在我們周圍,二十幾歲的單親母親為不讓孩子受委屈,從此不再嫁人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三十幾歲的單親父親怕後媽給孩子氣受,從此不再婚娶的事屢見不鮮,這對於西方人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這種情況下,當孩子教育出問題的時候,如果你說是他的問題,是他的錯誤導致的,他會斷然否定你的說法。就像一位參加我的“家長研習營”的家長所說的:“聽你這麼說,難道是我錯了?這怎麼可能呢?”
在我們家長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為偏差。當你指出孩子的問題可能源於家長的時候,家長會激烈地與你爭辯:“怎麼能是我的錯呢?咱就說我那孩子,我讓他好好學習,可他不學呀;我不讓他上網,可是他偏上呀:我讓他上課好好聽講,可是他不聽呀;我讓他好好做作業,可是他看電視沒完呀;我讓他收拾房間,可是他偏不做呀;我讓他多多看書,可是他卻沒完沒了地給同學打電話;唉,真是氣死人了!而現在你卻說我錯了,請問我錯在哪裏了?難道是我讓他幹那些事了嗎?”
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其潛在的思維模式是單向的,也即“家長是正確的,孩子是錯誤的,我們家長的天職就是用自己正確的道理來教育孩子”。所以,家長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放在了叫做“正確”的那把椅子上了。對於家長來說,看到孩子身上有缺點毛病進行批評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這還有什麼說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家長那麼理直氣壯地批評孩子的心理原因。
家長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麼任務?作為家長,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父母塑著孩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好父母自然培育出好孩子。客觀上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最終能否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才,決定因素在於他們的父母是否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確觀念、方法和技巧。
100個人有100種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們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戶各自獨立的狀態下被教育長大的。我們發現很多個體的方法和經驗不能普遍適用,必須找到家庭教育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為大眾所遵循。那麼,我們能否找到其有重複性和規律性的科學方法,而且誰都能使用這種方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呢?自古以來,人們都是在一家一戶完全封閉的環境下完成“人化”過程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停留在經驗的層麵上。當人們在敘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或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時,由於選材不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差異,使得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方法已經迥異不同了。
家庭教育是一門綜合藝術,雖然它同父母的知識、素質、方法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歸根結底它是一門愛心藝術。《三分養,七分教——培養優秀孩子的黃金法則》一書正是從這一藝術角度展開的,針對子女的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不同特點、不同興趣愛好,結合當今大量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時借鑒世界各國知名教育家的現代教育理念、方法,歸納以後編寫的。本書的特色在於,針對目前子女的心理特點、需求和父母在日常家教中認識上的誤區、方法上的不當及種種疑難困惑,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分析,並為父母提出了具體的參考建議和行之有效的家庭教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