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打破趙國的軍隊,下令不得殺害廣武君李左車,有能活捉者懸賞千金。李左車被士卒活捉綁縛韓信軍中。
韓信走下帥座,親手解開綁縛繩索,將李左車扶上座位,以師長之禮相待。
李左車很是感激。
韓信問李左車:“學生準備北伐燕國,東伐齊國,怎才能事半功倍呢?”
廣武君李左車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大夫,不可圖存。我是一個戰俘,有什麼資格討論大事?”
韓信說:“古時候的百裏奚居住在虞國而虞國滅之,在秦國為官則秦穆公稱霸,不是在虞國就愚蠢,在秦國就聰明,而在於是得到重用還是得不到重用,當官的聽從建議還是不聽從建議。如果成安君陳餘聽從先生之計,我韓信已經被擒拿了。因為陳餘不用先生的計謀,所以韓信才能僥幸取勝。”
廣武君李左車為之感動,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常言道:狂夫之言,聖人選擇。雖然我的愚計不一定有用,但是願意效勞。成安君陳餘有百戰百勝的良計,但是一旦失去機會,兵敗身亡,目前將軍涉西河,俘虜魏王,攻打代郡,擒獲夏悅,一舉而下井陘,一早晨破趙二十餘萬,誅殺陳餘。將軍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天下之人都甘願聽從將軍之命。這些都是將軍的長處,但是,漢軍久戰疲憊,必須休整。如今將軍企圖用疲憊之師去攻打燕國的堅城深池,持久作戰,急切不下,兵鋒減弱,糧草匱乏。弱燕尚不能下,而齊國必然擁兵自強。與燕齊相持不下,劉項之爭何時能見分曉。這些都是將軍的短處。善用兵者,絕不會以短擊長,而是以長擊短。”
韓信說:“先生之言,鞭辟入裏。為今之計,該如何是好呢?”
李左車說:“目前將軍之計,最好是修複兵戈,安撫趙國,撫恤百姓。這樣,百裏之內,飯食日至,自然會來犒賞三軍。北邊的燕國,派一個能言善辯之人,持一份安撫招降之書,讓燕國感到以兵相抗的威脅,燕國必然會卷甲而降。燕國歸順,宣言於齊國,齊國也會聞風而從。及時企圖支持齊國反漢之人也無能為力了,如果這樣,那麼天下大計可圖。用兵本來講究先禮後兵,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十分高興,聽從李左車的建議,派遣使者去燕國曉以利害,燕國果然聞風而降。韓信忙派遣使者道滎陽向劉邦告捷,並請立張耳為趙王,安撫趙國。劉邦同意,立張耳為趙王。張耳本來就是項王所封得趙王,所以名正言順。從此韓信整兒在燕趙之間進行安撫兩國工作。韓信用李左車之計,又輕取大燕。
劉邦慘敗之後,為了集中力量攻伐項羽,韓信建議首先掃除反叛的諸侯,再與項羽決戰。劉邦采納了這個建議,使得韓信不僅平叛了魏豹,連克趙國齊國等地,為劉邦自己在楚漢相持中積蓄了足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