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秦宜祿(1 / 3)

第一百一十一章、秦宜祿

196年九月初,曹操矯詔天下諸侯,趕至許都吊唁漢獻帝。而根據禮部的規矩,吊唁之事有順序的區別:最先是皇族直係和外戚;而後是劉姓分支各王;接著是太傅、太師、丞相、三公,及對應的一二品將軍;再後是九卿、三四品將軍和各州主官及名家大儒;最後是各地郡守、名士名家。以此順序不得有亂。

魏國治下徐州臨淮郡太守,自九月六日到達許都,排隊在末,等了數日,方完成此吊唁大事,而後親訪幾位故友,又采辦一些生活物事,前前後後折騰十餘日,方才忙完,諸事皆了,動身趕回徐州臨淮。隨行,衛兵隨從四人,馬車一輛,二位夫人,一位是太守夫人,另一個是婢女。

一行一人,動身一路沿洧水南下,直到行至汝南郡項縣,正欲轉而東向,進入沛國之地。在洧水河畔,稍作休息。放馬匹吃些青草,飲水。太守夫人下車於河邊洗手洗臉,浣洗手絹。太守對一隨從吩咐道:“馬忠,你去裝些河水,路上給馬匹引用。”隨從應喏,起身拎著木桶朝河邊而去,正在灌水的隨從馬玩忽而大叫一聲:“老爺快看,快看啊,這河裏有人!”眾人聽聞皆是一愣,尋聲而望,於馬忠所指之處,十幾米外的河水之中卻有一人,仰麵漂浮於河水之中。隨著水波而上下起伏,半個腦袋若隱若現,是個男子。

“馬忠!愣著幹什麼!還不趕緊下去救人!不敢是死是活,先拖到岸上再說!”太守吩咐。

隨從馬忠聽聞,也不猶豫,救人要緊,救人最急,放下木桶,跳入河水之中,向前由於,也就是幾息的時間,馬忠遊到凝水之人身旁,拽住手臂,就往岸邊回遊。此時太守及其他三位隨從,夫人及婢女都在岸邊等待。待至馬忠近前,眾人齊手將人拖上河岸。但見此人,隻有貼身衣物,上身白色衣衫,左肩左胸之處都有血跡;下身紅色褲子,左小腿右膝蓋同樣都是有血跡,其他有小塊血跡十幾處,由於被水浸泡,血跡皆變成深紅暗黑色;發髻淩亂,遮住白長臉,然耳朵嘴角臉龐脖子,手臂手掌手指,但凡沒有包裹之處,皆被河中之魚啃咬,傷口不一,十幾處。蒼白的麵孔,沒有一絲血色,肚子微微隆起,看來是喝了不少的河水。觀此人麵向,倒也是五官端正,儀表堂堂,身長近乎九尺,手臂要背厚實雄壯。

太守蹲下身子,以手放在溺水之人的嘴唇上,卻是感受不到氣息。於是輕歎一聲:“亂世裏,人命如草芥,看此人長相,絕非尋常百姓,卻也身遭橫禍,曝屍於大河之中,為魚蝦之食,竟是無葬身之地,真乃淒慘也。馬忠、潘璋!你二人將此人尋個僻靜之處,挖一深坑,掩埋了吧,也好入土為安,不用立碑了,無名無姓之人,其父母親族卻又如何而知,去吧!”

卻說馬忠、潘璋二人抬起溺水者行了數十米,尋找一林間開闊處,將人放下,而後兩人開始刨土挖坑,一炷香的時間,挖了一個深約五尺,長約十尺的土坑。二人輕歎,抬起溺水者,便往土坑中一丟,而後正欲轉身填土。下一秒聽到“嗷”的一聲,兩人大驚,回頭一看,正見坑中之人,口中水柱噴射,而後連續吐了五六次,吐出半盆之水,濕了發髻和衣服及身子之土。馬忠大喜而高喊:“老爺,此人沒死,此人還活著,肚子裏麵的水都吐出來了!還有一口氣啊”原來正是馬忠、潘璋二人的這一丟,雖是摔通了溺水者的喉痛,腹部積壓之水噴出,呼吸順暢,略微了呼吸,和一點點的意識,手指未動,然而卻睜不開眼睛。二人將溺水者抬出,太守聞訊而來,一手試探,確實有了微弱的呼吸,原來先前是腹中之水的阻礙。急忙令人抬到馬車裏,令人擦拭一翻,換上幹淨衣物。

“夫人勿怪,如此可憐之人,我若棄置荒野,必然身死無臾,然又無法放於馬上,隻能放於馬車之中。懇請夫人留些空間,讓婢女小紅於車夫同坐。”太守向夫人道。

“救人性命,乃是大善之德,理應如此。妾身並無他念,馬車之中,擠擠便是了。”夫人說完,帶著婢女上了馬車。太守點頭,一行眾人向東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