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袁曹官渡之戰下
袁紹的另一個謀士許攸,認為曹操兵少,主力部隊已經集中在官渡,後方必定空虛;他建議袁紹派出一支輕騎兵,星夜去偷襲許都。袁紹主觀武斷,顧慮多端,又不采納許攸的意見,反而說:“不必,我一定可以在這裏捉住曹操!”許攸看到袁紹如此驕傲輕敵,最後必然要敗給曹操,因此,思想發生了動搖。恰在這時,住在鄴城的許攸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拘留起來。許攸在氣憤之下,就暗地裏背棄袁紹,投靠曹操去了。
曹操和許攸本來是老相識,現在聽說許攸前來投奔,高興得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曹操拍手說:“子遠(許攸字子遠)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許攸坐下來,開口就問曹操:“袁紹軍勢很盛,您打算怎樣對付他?目前還有多少軍糧?”曹操說:“還可以支持一年。”許攸知道這是假話,就說:“沒有這麼多吧,請再說說!”曹操又說:“可以支持半年。”許攸知道曹操說的還是假話,便點穿他說:“您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不說實話呢?”曹操知道瞞不過許攸,便滿臉堆笑地對許攸說:“方才是同你開個玩笑。其實軍糧隻夠維持一個月,你看該怎麼辦呢?”許攸見曹操說了實話,便把袁紹在烏巢囤積軍糧的情況完全告訴了曹操,並且建議曹操派出輕騎前往偷襲,把袁紹的糧草和輜重全部燒掉,不出三天,就可以打敗袁紹。
許攸獻的計策,使曹操喜出望外。這天夜裏,星光滿天,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營,自己率領步兵和騎兵五千人,打著袁軍旗號,每人手裏拿著一把幹柴,口裏銜著枚,把所有的馬嘴都綁起來,從小路奔向烏巢。枚是一根像筷子似的小木棍兒,古代夜間行軍或偷襲敵營,往往讓行軍的人每人口中銜枚一個,以免說話或出聲,被敵人發覺。枚的兩頭還有繩子拴在脖子上。經過的路上遇到有人盤問,回答說:“袁公恐怕曹操襲擊後方輜重,派兵去加強守備。”聽的人信以為真,全都毫無戒備。到達烏巢後,圍住袁軍輜重,四麵放火,袁軍營中大亂。正在這時,天已漸亮,淳於瓊等看到曹軍兵少,就在營外擺開陣勢,曹操進軍猛擊,淳於瓊等抵擋不住,退守營寨,於是曹軍開始進攻。淳於瓊原本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昔日洛陽淑芳閣裏,徐瑞倒是見過,無論是後世的曆史評價,還是前世的了解,這淳於瓊除了出身世家之外,卻是沒有什麼才能,武藝在顏良手下走不了十合,謀略一點沒有。為人驕橫跋扈,貪財好色,一無是處。是因為淳於家非常的支持袁紹,所以淳於瓊、淳於導都能力平平,卻身居高位,在徐瑞的眼裏,袁紹不過如此,有能力的不知道重用,重用的都是親信和迎合自己的人,卻偏偏自己沒什麼決斷,怎麼是成事之人?
袁紹聽到曹操襲擊淳於瓊的消息,派輕兵去援救淳於瓊,而派重兵進攻曹軍大營。袁紹增援的騎兵到達烏巢,曹操左右有人說:“敵人的騎兵逐漸靠近,請分兵抵抗。”曹操怒喝道:“敵人到了背後,再來報告!”在曹操堅決果斷的指揮下,曹軍人人拚死戰鬥,勢不可擋,很快就攻下了袁軍的營寨,把袁紹的糧囤團團圍住。曹操命令士兵點燃幹柴放火,霎時間,隻見糧囤濃煙四起,火光衝天。袁軍慌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袁軍的一萬車糧穀被燒得一幹二淨!曹軍士兵都拚死作戰,於是大破袁軍,斬領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級,割下淳於瓊的鼻,殺士卒千餘人,將他們所有鼻割下,連同牛、馬的舌頭一同送往袁軍,袁軍將士大驚。此戰,曹軍還燒掉袁軍全部存糧。淳於瓊為曹將樂進所虜獲,被帶到曹操麵前。曹操問淳於瓊說:“你今天弄成這樣,是什麼源故?”淳於瓊答:“勝負乃天所控製的,問我幹什麼?”曹操想要留下淳於瓊性命,許攸勸諫說:“以後他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會忘記今天的恥辱和仇恨。”聽完,曹操同意殺淳於瓊。
建安元年十一月,袁紹烏巢軍糧被燒,二十多萬大軍沒有了糧草,軍心大亂,有時至寒冬,要吃的沒吃的,要衣物沒有禦寒的衣服,連戰馬的草料都沒有,均以都無戰意。反觀曹操的部隊,雖然人數劣勢,但是在曹操的運籌帷幄之下,出奇兵破敵糧草,士氣正旺。此時的袁紹,無法在繼續堅持下去,隻得無奈的垂聲歎氣,下令撤軍,返回鄴城。而曹操聞之袁紹退兵,於是分兵各路出擊,袁紹軍隻顧逃跑,棄甲曳兵,但聞曹操軍殺來,四下散亂,如鳥獸般奔走,曹操追殺及俘虜甚多。袁紹無奈,隻得令顏良、高覽、韓瓊、呂曠、呂翔、蔣奇,分兵斷後,多則兩萬,少則一萬,且戰且退。曹操一路追擊,俘虜袁紹大軍六萬人,斬首四萬餘。袁紹引著半數十五萬兵馬,逃回冀州鄴城。曹操引兵駐紮在鄴城東南百餘裏的東郡濮陽,時至寒冬十二月,天氣寒冷,缺衣少食,不得不暫且罷兵。
建安二年,三月開春,曹操引兵四萬,又原俘虜收編的六萬,合兵十萬,以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呂虔、毛階、任峻、郝萌、宋健、侯成、魏續、臧霸、張遼、成廉,以郭嘉、荀攸、許攸、滿寵為隨軍文職,兵圍冀州鄴城。而此時的袁紹,因為官渡的慘敗,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又聞曹操十萬大軍,兵圍鄴城,憂鬱更甚。其妻劉氏勸立後嗣。袁紹所生三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任職青州之時用人不當、到處擄掠、賞罰不公而大失民心,為袁紹所不喜;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司州,很是穩重聰慧,但是性格有點文弱,不喜爭權,主要的是乃是庶出,不可能繼承袁紹的位子;三子袁尚字顯甫,是袁紹後妻劉氏所出,生得形貌俊偉,無論是長相還是秉性,都極為相像袁紹本人,是以最為寵溺袁紹至愛之,因此留在身邊。自官渡兵敗之後,劉氏勸立尚為後嗣,袁紹乃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原來審配、逢紀二人,傾向於輔佐袁尚;辛評、郭圖二人,鍾意袁譚;四人各為其主。當下袁紹謂四人曰:“今外患未息,內事不可不早定,吾將議立後嗣:長子譚,為人性剛好殺;次子熙,為人柔懦難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吾欲立之。公等之意若何?“郭圖曰:“三子之中,譚為長,今又居外;主公若廢長立幼,此亂萌也。今軍威稍挫,敵兵壓境,豈可複使父子兄弟自相爭亂耶?主公且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袁紹躊躇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