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與士農工商的理念(1 / 3)

上聯:士農工商,下聯:妖魔鬼怪。以下載自http://www./Article/Class18/201004/141634.html中國古代社會把人大致分為“士農工商”這幾類。最先出現這幾個字彙的文獻是《管子》:“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由此可以認為,士農工商的分類大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士農工商當中,士地位最高,商地位最低。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士大概就是德行不錯的讀書人和管理者,農大概就是咱們現在農民,工大概就是從事手工業的人,商大概就是商人了。緣何士的地位最高,而商的地位最低呢?好多人認為這是儒家腐朽思想所致,並以此為根據來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有最先在中國發生等等等等,總而言之,大概就是認為儒家不是個好東西,士農工商也是糟粕,也是毒害中國人的。

我這裏要提出一點不同意見了。

“士農工商”字彙最早出現在《管子》書中,而《管子》一書並非儒家著作,非要說士農工商的排序是儒家所謂,大概有些牽強;且,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爭鳴,並非見得儒家有何“獨尊”,儒家獨尊,那也是幾百年後漢武帝時期了,而“士農工商”排序的形成,也遠遠早於儒家獨尊之後,因此,把士農工商的排序完全認定是儒家所謂,真是難於說服我。後世儒家推崇士農工商,那也應該不算是儒生們發明創造,也算是一種繼承了,至於繼承於誰?大概不能僅僅隻說是儒家,可能諸子百家都有可能,或者繼承的完全是兩千多年之前中國社會的一個普遍習慣罷了。(本人才疏學淺,到目前為止沒有得到士農工商是出自儒家之首的材料,如果有誰有,非常希望借我一看。)

“士農工商”的排序,在一兩年前或許我會感覺確實非常貶低商人和工人,但是現在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解讀。

上文中我寫到士農工商大概的解釋。士作為德行不錯的讀書人,在古代社會理應社會地位比較高。古人重德行,更重視德才兼備的人,在重德的社會裏,有德者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好現象;如果在重視德行的古代社會有德者社會地位低下,這反倒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要生存,就必須要吃飯,而解決吃飯的不二途徑,就是耕種或者捕獲食物。“農”這個階層,正好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這也應該是一個理性社會對人類生存發展理性思考的結果;在這裏,“農”必須要大於“工”和“商”,因為人類可以不要“工”生產的各種產品,也可以不要“商”從事交換得到產品,但是不能不要“農”生產的產品,否則人類根本就無法生存,而“士”大於“農”的理由也在於,有德行的“士”從事適當的管理,可以使得農工商合理發展,沒有理性管理的自由發展,勢必會產生很多弊端,甚至嚴重者威脅人類的生存,而從人類整個的曆史來看,從來就沒有否定一個合理管理者的存在以及曆史地位。

“工”排在第三,有些人認為“工”的地位不高,也是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之一。這一點我在這裏不妄加評論了。如果“士”、“農”的社會地位得到肯定,那麼“工”必定沒有理由超越前兩者而居最高。排在第三,高於“商”,這個排序似乎也隻能這麼排,否則,“工”的地位隻能是最低了。

我們現在整個主流世界,都是商業在大力推動發展的。與此同時,商人的社會地位也顯得非常高。在美國,似乎在總統的背後,還有一個根本無法撼動的帝國,而這個帝國的國王就是大財閥,也就是所謂的巨商,控製美國乃至世界的,不僅僅是一些總統、首相,可能最根本的力量,就是這個隱藏的幕後的大商人。

在中國,商人的地位也是很高了。在拜金的社會裏,誰有錢,社的社會地位就會高,而中國,似乎有兩類人社會地位很高,除了“商”(做生意賺了大錢的人),還有“士”(姑且認為是社會管理者)。“商”的社會地位提高,在宋元之後就慢慢開始,但是到了現在,“商”的社會地位達到了空前;而“士”,確實一直延續了幾千年,雖然這裏“士”的內涵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說一點題外話,現在中國社會的腐敗,大都是官商勾結,也就是“士”和“商”攪和在一起,“士農工商”這個鏈條首尾相接,“士”和“商”地位高了,很明顯,“工”和“農”生活狀況就會差一些,而現在整個社會的狀況似乎就是這樣。

站在人類長遠發展的角度以及人性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人“士農工商”的排序是正確,是古人大智慧的結晶(接受大家的磚頭)。縱觀整個世界,沒有一個族群像中國古人那麼負有責任心和長遠眼光,既是現代社會最優秀的領導人也不見得有。在爭名逐利的社會裏,誰也不願意去思考人類何去何從的問題;在欲望膨脹的時代,誰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反觀欲望背後可怕的一麵。似乎隻有我們的先人,看透了這個世界,看透了人性,為了人類的發展,為了後代子孫延續的長久,為了社會和諧安康,把“工”和“商”排在最後,正是最智慧的決斷。我們是要讓自己的欲望帶領自己盡快的走向毀滅,還是要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適當調整方向?有人預計,人類照這樣發展很難度過本世紀,似乎不無道理。“工”和“商”,特別是“商”,似乎我們需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商排在最末尾,是最佳合理的選擇。

我非常認同古人“士農工商”的排法,敬佩古人!儒家“士農工商”四等劃分是有其曆史必然性的,“重農輕商”的理論在漫長的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大多數的時間維係了社會的正常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發展的末期,才轉變為社會的阻礙。下麵我們來詳細的談一談儒家“士農工商”四等劃分的原由和依據。

一、“士”這一階層所代表的是讀書人、文化人,讀書識字並參與國家考核的稱為“士子”。儒家將“士”列為第一階層雖然有自抬身價的嫌疑,但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生儒士”幾乎完全占有了知識份子階層,其他階層則基本處於文盲和半文盲狀態,作為掌握知識和學問的唯一社會階層,“士”成為第一階層本身是挑不出什麼毛病的。作者和書友的普遍觀點也是“吸引儒生、拉攏儒生、利用儒生、改造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