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 子(1 / 2)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鬥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個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製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製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這篇經文就是天書——《黃帝陰符經》。

相傳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公孫軒轅)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凶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和他的四個衛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帶領著千軍萬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在大戰中,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四大衛士和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

黃帝沒有辦法,隻得安營紮寨,停頓下來。就在黃帝無計可施的時候,當晚睡夢之中,九天玄女奉天帝之命下到凡間,相助黃帝。

黃帝:“九天玄女下凡間,定可幫助我安邦定國,平息戰事。”

玄女:“君有何難事,請道來?”

黃帝:“何謂治國之道?”

玄女:“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欲而民自樸。故恩主之;文武並行,文主武輔;與民生息,寬鬆舒暢;樹立根本,凝聚民心;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慧;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上下同心,則成銅牆鐵壁;忌犯眾怒,勿積民怨;治本則安,得賢事成;義舉天佑,強盛威行;獎勵耕桑,民樂國安;以正治國,慈悲寬宏;勿大折騰,令民清靜。”

黃帝:“何謂王道之弊?”

玄女:“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普張,天降饑荒…”

黃帝:“何謂天地之道?”

玄女:“天有大道,地有循軌,動而有序,存而在理;天地互依,難分難離;王者順之,合其天成;物極必反,盛極則衰;寒熱不並,各有端兒;剛柔陽陰,禍福相轉;把握其度,順其真諦;防物極、盛極、寒極、熱極、剛極、柔極、陽極、陰極、福極,立而不倒,敗而不敗。”

黃帝:“何謂立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