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公病了,當他折斷手中的寶劍後,人就倒下了,張延秀命令軍中的郎中全力救治,自己則指揮著人馬向南撤退,沿途放火燒草,將大片大片的草場變成了灰燼,附近再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瓦拉人。而當騎兵撤回城寨之時,城寨從的步兵已經撤去了一半人馬,子虛帝與眾位官員和將領就隻等張延秀率領騎兵返回,兩軍會合之後大軍馬上南歸,此次所建城寨派一萬士兵駐守,並繼續加固城防,朝廷準備再次建立一座新的城市,用來監視北方的諸部,而投靠朝廷的韃靼人也開始了大規模的遷移,返回自己以前的草原,朝廷繼續供給韃靼人糧食與普通的生活用品,但茶葉和鐵器依舊受到嚴格的限製,此時已經有朝廷官員在設法染指與韃靼的茶葉和鐵器交易,北方的陸上走私所獲利益絕對不比南方的海上走私低,隻要能將大批的茶葉和鐵器偷運地送到北方蒙古部落就能獲取十倍以上的利潤,並帶回大匹優良的馬匹,但其所存在的風險也是高得嚇人,走私偷運者抓到一律斬首,家產全部沒收。
兩軍會合後,子虛帝很快就得到了鎮北公重病的消息,子虛帝身邊的三名太醫之一和一名小太監被派了過去,專門貼身伺候鎮北公,需要什麼藥材可以從京城快馬送過來,子虛帝也覺得有些虧欠這麼一位一生為國盡忠的老人,讓張延秀秘密地將那道密旨要了回來,親手燒成了灰燼。張延秀亦將此事永遠的埋在自己的心底,想辦法將其遺忘掉,張承德他們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密旨的內容。
明朝北伐大軍終於開拔了,明軍的將士們大部分都是喜氣洋洋的,能夠活著回去還能獲得皇上的獎賞,過上幾年好日子,誰能不高興呢?!但還是有一些人開心不起來,他們內心十分的哀傷,有人好朋友戰死了,有人失去了兄弟,有人則成為了殘廢,他們在為戰死者的家屬擔心,在為自己擔心,擔心以後的日子,皇上的賞賜和朝廷給的撫恤是可以讓他們和戰死者的家屬在幾年裏衣食無憂,可是以後呢?賞賜和撫恤的銀子用完之後呢?!張延秀和很多將領都察覺到了這樣一種哀傷的情緒,張延秀親自將此消息告訴了子虛帝,並建議子虛帝馬上向士兵宣布新的撫恤方式,此時正越來越覺得自己英明神武,重現了大明盛世的子虛帝馬上就同意了張延秀的建議,向所有北伐將士宣布了新的撫恤之法,所給撫恤的銀兩比規定的多了一倍半,戰死者一人撫恤五十兩銀子,同時還有持續十五年的朝廷俸米,將士們的士氣更加高昂了,五十兩銀子說多不多,說少也不說,小戶人家一年也才賺不到十兩銀子,可大戶人家一頓飯就要五十兩銀子了,但總之朝廷是給多了。而十五年的俸米更受士兵歡迎,有了米糧那些陣亡士兵的家屬就不用餓肚子,省一點將一部分白米去換成粗糧,足夠一家四口人一個月的口糧了。
士兵們在外麵三呼萬歲,十幾萬人一起高喊震動天地,子虛帝很是享受這種感覺,這個時候紫陽真人突然在子虛帝身邊小聲地說了一句話,子虛帝更是眼睛一亮,隨後他馬上宣布大軍不回京城,而是繞道去山東泰山,他要封禪泰山,向天地與天下子民展示其文治武功。文官們沒有一個人反對,大家也不敢反對,武將並不在乎這些,皇上讓他們幹嗎他們就幹嗎,張延秀在替太子為難,這又是一筆大的銀兩支出,但他也不敢開口說什麼。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製,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自此封禪泰山被作為一種極其重要和隆重的曠代大典,漢武帝亦曾封禪泰山。
對於子虛帝的突然決定,太子和京城的官員們忙得是焦頭爛額,為了封禪大典,首先就是要再次開鑿和修繕泰山山道,用於皇上率領百官登山封禮、刻石。山也也要準備出一塊祭祀的場地,祭祀大地也就是“禪”。這些都是要動用到大批的民夫和準備大量封禪所需的物品,總之就是花銀子,動用人力,並且所有的工程都要在子虛帝摔率領的十萬大軍到達泰山前的前一日完工,工程的日期十分的緊張,工部尚書親自跑去了泰山勘察地形和組織民夫,太子則和戶部的官員用算盤算了整整一日,最後得出的的結果卻是除非馬上征收明年的賦稅,不然朝廷根本拿不出封禪泰山的銀子出來,最後杜孝昆給太子出了個主意,那就是讓北方的富商拿銀子出來,出銀子的富商可以和百官一起參加泰山的封禪大典,太子馬上讓杜孝昆去辦了,同時太子也拿出了勇氣在沒有得到子虛帝同意前到了皇室內庫提了一百萬兩銀子出來,太子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父親要風光一回,那麼父親多少也要自己出上一部分,戶部是真沒辦法了,再說現在內庫裏的銀子還都是子虛帝的,太子用起來一點都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