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此消彼長——反坦克技術的發展(1 / 3)

自古以來,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麵,正如矛與盾一樣,有矛就有盾,彼此相生相克,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被稱為“陸戰之王”的坦克,也並不是無敵的。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反坦克武器大多造價較低,是以弱勝強的好方式。

反坦克武器,主要有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火箭筒、反坦克導彈、反坦克槍、反坦克攻擊機等。

1.反坦克槍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反坦克武器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首先德國研製了反坦克槍,這種槍口徑達到13毫米,能在兩百米遠處,擊穿25毫米厚的裝甲。緊隨其後的是,英、蘇等國,它們研製的反坦克槍,成本低廉,能夠大量裝備給部隊。反坦克槍的口徑也越來越大,發射的彈藥也越來越先進。後來,德國率先使用反坦克槍發射槍榴彈。

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運動速度越來越大,笨重的反坦克槍,逐漸被威力更大的單人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筒所取代。

2.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同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它也是由德國人最先發明的,最初的反坦克地雷是用炮彈改裝而成的。在二戰中,反坦克地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坦克,是被地雷炸毀的。

反坦克地雷的優點在於成本低廉,布置方便,而且它埋在地下,讓坦克防不勝防。到20世紀90年代,反坦克地雷在保證殺傷威力的前提下,從“守株待兔”式的單一被動防禦性兵器,發展成為可攻可守可進可退的攻防兼備的兵器。在眾多的反坦克兵器中,反坦克地雷雖然貌不驚人,但它卻可以阻止和主動攻擊敵方坦克部隊行動,割裂敵方坦克隊形和癱瘓敵方坦克集群,是增大己方火力殺傷效果和穩定己方防禦態勢的有效作戰兵器。在戰爭史上,反坦克地雷,無不給坦克以重大的創傷。它也是牽製和攔截敵方機械化部隊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被地雷毀傷的坦克,占所有毀傷坦克的21%,在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中,美軍被地雷毀傷的坦克,都占所有毀傷坦克的70%。在近年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中,敵對雙方都是把反坦克地雷,作為一種重要的反坦克兵器,應用於實戰。據美軍估算,布設1萬枚炸履帶和炸底甲的地雷場,就有毀傷4200輛坦克的潛在能力,即使其中隻有半數地雷起作用,仍有毀傷2000輛坦克的能力。而10000枚地雷造價為300萬美元至400萬美元,僅相當於兩輛豹-Ⅱ坦克或400枚至500枚“米蘭”反坦克導彈的價格。然而用這些坦克或導彈,無論如何也不具備有毀傷2000輛坦克的能力,可見使用反坦克地雷具有何等意義。戰爭實踐還表明,反坦克地雷,是弱軍製勝強敵的最有力兵器。

目前,盡管許多國家的坦克,都積極采用了複合裝甲、間隙裝甲、披掛裝甲以及爆炸反應裝甲等特種裝甲技術,以保持坦克的陸戰之王的稱號,甚至現代主戰坦克的正麵前裝甲,已具備有抵抗空心裝藥破甲彈穿深100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的能力,但是坦克的底甲、側甲、頂甲以及履帶等,仍是防禦的薄弱部位,因此,現在開發的智能地雷、遙控地雷等,仍是坦克的致命克星。

現在的地雷,具有主動尋敵的能力,能用紅外、磁性、聲音、激光等多種引爆方式,針對坦克的不同部位展開攻擊。

2.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製成功的小型製導武器。50年代中期,法國率先投入使用,繼而眾多國家掀起研製反坦克導彈的高潮。它的問世,標誌著反坦克武器從“無控”時代,進入“有控”時代。曆次局部戰爭,特別是海灣戰爭中的戰爭現實表明,反坦克導彈是當今最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