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不適當活動,特別是人口的激增。在人類影響環境的諸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也是人類所麵臨的一個基本的生態學問題。
1.地球超載了——人口問題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並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同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組成複雜關係的人的總稱。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長,給我國的資源環境帶來一係列的問題,但由於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基本上穩定下來。
我國人口在1849年達到4.13億,此後經過100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底達到5.42億。解放後,隨著科學、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國民健康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再加上政策原因,在1949~1986年的37年內,我國人口幾乎翻了一番。目前我國人口總數已達13億。解放後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是1970~1971年,人口在一年內增加2257萬,平均每天增加61836人,每小時增加2577人,每分鍾增加43人。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從1962~1970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2.49‰。70年代後,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明顯下降,1980~1989年十年間平均為15.98‰。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很大,雖然增長率下降,但我國人口每年還要增加約一個上海市的人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變化的基本特點是:增長速度快,規模大(50年間增加了約7億人),平均壽命大大延長(由解放前的38歲延長到75歲),人口中青少年比重大。目前我國21歲以下青少年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這些青少年將陸續進入生育年齡,這表明我國人口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仍將屬“增長型”。
2000年11月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已得到有效控製。全國總人口為12.95億。祖國大陸人口與1990年相比,增加了1.32億,年平均增長率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個千分點。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根據2007年1月22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我國“十一五”時期人口控製的目標是:“十一五”期末,全國人口總量(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控製在13.6億以內;到2020年,人口總量控製在14.5億左右。
2.資源匱乏——人口對資源的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必然要大量開發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資源、能源利礦產等各種資源,從而對地球上的環境資源產生巨大影響。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人口增長對資源的壓力和影響。
(1)人口增長使得人口與耕地的矛盾尖銳化
我國現有耕地約占總土地麵積的10%。“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話一方麵說明了我國農業取得的驚人成績,另一方麵卻反映了人口與耕地的矛盾。這種矛盾具體表現在: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趨減少。我國現在人均耕地隻有世界水平的1/4.據估計,21世紀中葉,人均耕地將減少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②為保證糧食供應,加劇開發土地,致使土質惡化愈加嚴重:全國有1/3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大麵積農田受到沙漠化威脅;北方的鹽堿地中耕地因開發加劇大片土地肥力下降,腐殖質等減少。③建築及工業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斷減少。雖然我國的糧食產量在逐年增加,但由於人口增長較快,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卻較慢,這種狀況不能不引起重視。人口對土地壓力的形勢十分嚴峻。為此,我國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力爭把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從惡性循環狀態向良性循環狀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