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評價的強化: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
最近15年間世界各國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熱潮,其中的重大舉措之一就是強化高等教育評價。並且這種評價的強化不局限於各個高等教育組織內部,而是發展到整個高等教育係統中,成為不少國家政府和許多高等教育組織的共同目標。正因為此,當前這種評價的發展有一個突出特征,那就是重視外部評價機構的建立和重視由外部機構進行高等教育評價的評價形式。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國際互聯組織”是各國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迅速建立以及各國評價機構之間聯係加強等世界高等教育評價事業蓬勃發展的集中表現。為互通高等教育評價信息的有無,各國之間取長補短和共同發展,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於1991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國際互聯組織。該組織的英文名為“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簡稱為INQAAHE。其目的在於以下各個方麵:推廣維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優秀經驗;促進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效益的研究;為建立新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組織提供建議和專家支持;促進高等教育認證組織的跨國交流;幫助會員組織建立高等教育的國際標準;承認比較可信的國際質量認證;幫助開發和利用互相承認學分的製度以促進國際和國內不同高等教育機構之間學生的互相流動;提高會員對可疑的質量認證實踐和組織的警惕。該組織信息溝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組織的網頁,半年一期的組織通訊,組織發行的《高等教育質量》季刊,查閱組織各會員的網頁,兩年一度的大會和理事會會議等。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國際互聯組織成員有正式會員(Full Members)、準會員(Associate Members)和加盟會員(Affiliate Members)三種。現有正式會員107個,其中有包括港澳台地區的我國會員7個,美國會員14個,日本會員3個。日本的三個會員組織分別是,日本技術者教育認定機構,英文名為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簡稱為JABEE;日本大學基準協會,英文名為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簡稱為JUAA;大學評價學位授與機構,英文名字為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s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簡稱為NIAD-UE。對此三個評價機構的特征和所進行的評價本書中將詳細分析。正式會員之外,還有準會員42個和加盟會員8個。準會員中沒有來自日本的成員,加盟會員中日本會員1個,它是鳴戶教育大學,英文名稱為Naru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apan。由於加盟會員僅是對高等教育評價有興趣的會員,未必建立有係統的高等教育評價體係和比較多的高等教育評價方麵的實踐,所以本書對作為加盟會員的鳴戶大學不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如上所述,我國參加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國際互聯組織的高等教育評價組織有4個。其中正式會員3個,他們分別是江蘇教育評估研究院、上海教育評估院與廣東教育評價和發展研究中心。加盟會員1個,為掛靠在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中國高等教育評價學會。但是中國高等教育評價學會是個新組織,因而其對中國高等教育評價的貢獻暫時還沒有表現出來。很明顯,除影響較小的高等教育評價學會之外,參加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國際互聯組織這一國際高等教育評價組織的我國評價機構多為地方性高等教育評價組織,全國性的且比較有影響的高等教育評價組織暫時在我國還沒有出現。同時從這些機構的實質來說,未必都是專門從事高等教育評價事業和研究的機構。這種狀況和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不過,在我國,最近若幹年“評價”也開始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中最為研究者所矚目的核心詞彙之一,這既說明了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以加強評價為中心的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真正現實。細心的研究者和讀者不難發現,幾年之前在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還是一個略有貶義和不為人歡迎,至少不為高等學府的學者所歡迎的詞語。因為一般學者認為高等院校是研究學問和傳授高深知識的神聖領地,來自於外部和有著具體形態的高等教育評價不能真正理解和反映其價值和意義所在,而且作為相對獨立性較強的高等院校教師和研究者至少從理念上也不允許來自於外部的過多幹涉。可是隨著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不知不覺之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評價堂而皇之地走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並被期待成為構建將來高等教育的重要製度支柱之一。高等學校的師生員工也慢慢開始適應高等教育評價這一相對較新的製度形式了。
從我國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在實踐中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漸為人們所理解和重視,但是若翻一翻有關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刊物,不難發現除去介紹國外高等教育評價的實踐之外,很少看到從理論上對高等教育評價進行比較係統分析的論文。同時也沒有專門從事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的機構和反映高等教育評價研究成果的公開發行的專業雜誌。這從一個側麵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評價的理論研究還很不成熟,因而遠遠趕不上實踐發展的需要。有鑒於此,筆者對高等教育評價這一既有實踐價值又具有創新性的理論研究領域特別感興趣,並欲以日本高等教育評價製度為深入研究的突破口和出發點,全麵探討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評價製度的現狀和特征。作為本書的開始,以下就首先對高等教育評價的方方麵麵作一點理論上的探討,拋磚引玉,以求教於各方專家同仁。
第二節 高等教育評價概念的解析
本文首先對高等教育評價這一概念作簡單分析。概念辨析在我國是一門很深刻而又曆史悠久的學問。在重視傳統和經典文獻的時代,尤其在崇尚思辨和感悟的人文科學界中,概念辨析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古色古香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中以嚴密的概念辨析開始也並不稀奇,專事概念辨析的專門著作也不是不常見。以本書的研究對象為例,僅就高等教育評價的詞源作一番正本清源也足夠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但是著者本意不在於此,所以雖說是概念辨析也隻不過是想簡單說明本書所指高等教育評價的大致範圍,以確定分析研究的界限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