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我們從來都是孤軍奮戰(上)(2 / 2)

故此,士伯建議:‘何不暫時留著楚國與鄭國作為外患呢?那樣的話,群臣的內部關係一定會和睦起來(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諸臣之內相與,必將輯睦)’……

在那場爭論中,我雖然一言不發,但我心裏是讚同士伯的,我瞧著韓厥子當時也在微微點頭,隻是國君與元帥堅持要打,故此我們不得不應戰。”

趙武感覺士燮(xie)這思想聽著好熟——貌似在現代,據說是一名偉人發明的,被稱為“***思想”,具體說起來,就是:解放後,仍留著香港不收回,炮打金門而不占領,目的是……

原來,士燮也是一名“被代表者”——他的思想在現代被人代表了。

趙武像個好奇寶寶一樣,問題不斷:“那麼,我們如今都動員起來了,是戰是和,元帥怎麼決定的?”

“元帥說:‘決不能在我們的時代失去諸侯的臣服,這一戰必須打,我們必須打服鄭國(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戰也)!’”

我們的時代——這話說的趙武心潮澎湃。

從小“被代養”慣了,猛然間擁有“自己的時代”,不被任何人“代表”,一刹那,趙武心中說不出的激動。以至於他說不出話來,隻心裏反複念叨:“我們的時代。”

從這番話裏,趙武真實地感受到晉國人的霸氣。

晉文公時代,狐偃麵對與楚國爭霸的局麵,曾發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體現晉人的果決;稍後,先縠執政發出“由我失霸,不如死”的狂暴誓言;如今,欒書執政的“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所呈現的決絕……

所有這些,尚武、自豪與自尊,都屬於這個“我們的時代”。

智罌繼續補充:“士伯認為,如果國君非要出兵,最好還是征求一下百姓的意見,這樣,民眾的怨氣就可以得到部分平息。

目前,晉國的刑罰不公正啊,對士大夫越來越縱容,對百姓則殘酷刑罰,國中被砍斷手腳的百姓實在太多了,以至於假手、假腳成了新田城最暢銷的產品,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怎能不顧忌百姓的想法呢?”

春秋時代有一種刑罰,就是砍斷觸犯刑律的罪犯的手腳。受刑的百姓不得不在今後的歲月中依仗木頭製作的假手與假腳繼續生存。這種現象在晉文公之前晉國存在著,經過趙盾的治理,漸漸消失。趙盾提倡的是寬鬆的刑罰,現在的三郤提倡刑罰嚴峻。

趙武很納悶:“啥,都征求意見了?怎麼沒人來征求我的意見?難道我又‘被代表’了?”

智罌回答:“國君沒有實行士伯的建議——我們壓根沒有征詢百姓的意見!”

也許國君認為:他們代表了老百姓的意願!

智罌說完這段話,接著反問:“知道為什麼我要跟你說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