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滅口”的危機(2 / 3)

春秋時代,做奴隸得到的待遇,要比追隨“公子”身後做家仆淒慘的多,哪怕是國家滅亡後的流亡公子,也值得奴隸追隨,所以兩名野人馬上向趙武表達了追隨願望,可惜趙武當時沒聽懂,但他隨後賞賜給兩個野人半瓶酒,以及“割獻”後賞賜小刀的行為,在當時是一個“許可追隨”的禮節。

嗯,春秋時代的酒,趙武隨後也品嚐了,等他嚐過春秋時代的酒,心中直後悔自己竟把半瓶殘酒賞賜給兩名野人——相比春秋時代的酸酒,那半瓶殘酒簡直是天上的瓊漿玉露。

現在的趙武無法解釋自己的身份,既然野人與程嬰都認為他是某國流亡“公子”,他也就爽快默認了。至於他究竟是哪國流亡公子——這時代天天有小國滅亡,在信息交流基本靠口口相傳的時代,程嬰哪有能力追查他是何方神聖。

此後,經過趙武的堅持,這兩野人也算有了正式身份——正式的貴族奴仆身份。

有身份了就必須有名稱。春秋時代,人的姓氏還不明顯,基本上,大多數人都叫一個單音節的“名”,而有“名”的基本上都是貴族,普通百姓連“名”都沒有的。不過,即使是貴族,他的姓氏也是模糊的,比如“趙武”,這個名詞是一種尊稱,它的意思是“封地為趙,名叫武的那個家夥”。

趙武不習慣對奴隸單純喊“喂”,這兩名奴隸正式確定為他的從屬後,他給這二人起了名字,年長者稱之為“清”,小孩則稱之為“連(同漣)”,以紀念他在水邊遇到這二位的情形。

當安居下來,兩位野人洗幹淨了,趙武才發現,所謂“年長者”其實年紀並不大,“小野孩”的年紀也不小。兩人都大約二十出頭的樣子,年紀稍長的人或許接近三十歲,年幼者二十才出頭。隻是因為這時代生活條件比較惡劣,兩人的年紀看起來比實際年紀要蒼老。

而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趙武雖然二十出頭,但穿越造成的時光流轉,以及現代人的保養,讓他看起來很接近十八九歲——這或許就是程嬰讓他冒充趙武時的考量。

小野孩“連”是個閑不住的人,幾天了,他總試圖接近院外的武士,結果對方根本不屑一顧,結果,他隻能自己找樂子。現在他愛上了玩泥巴,正興致勃勃地在院裏捏泥,地下扔了一堆廢品,他還毫不氣餒地向下一個作品進攻。

趙武閑的無聊,漫步走到連跟前,看著對方的作品,不懂裝懂的點頭表示讚賞。

連做的是一個平底鍋,看得出,他在模仿趙武帶來的那種野外炊事鍋,這小鍋的形狀像一個小泥罐,“連”正在竭力將平底鍋的四壁捏的齊整、圓潤,可惜他的努力常常不奏效,基本上,一地的廢品都是歪瓜裂棗,沒一個形象近似者。

趙武仰天長歎——他用現代語言在發感慨:“這時代真是‘萬惡’,簡陋的生活條件讓每個人都變成了十項全能冠軍,瞧瞧,連山中野人也開始製陶。”

“連”聽不懂趙武的感慨,他舉起手中的泥罐,討好的說:“主(人),你看這形狀合格了嗎?”

趙武歎了口氣,又用春秋時的語言回答:“製陶器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活,想當年我在陶吧裏泡了一個月,才學了點製陶手藝,你一個獵人玩什麼陶藝?”

哈,當時趙武在陶吧泡了一個月,是想泡陶吧小美眉,可惜那美眉雖然每次熱情迎接,但現在想來,她歡迎的是趙武的錢包,等趙武空了,小美眉的笑容也不見了。

連一臉純真,茫然的問:“‘陶吧’是什麼東西,是專門學習製陶手藝的地方嗎?”

趙武嗆了一下,回答:“咳咳,我的話,你聽不懂的地方直接忽略——我告訴你,製陶首先要有陶輪,而後要對陶土進行篩選……”

連又問:“陶輪是什麼?‘篩選’又是什麼意思?”

趙武歪著頭,提心吊膽的捂住了嘴——他剛才險些將“公輸班”的名字脫口而出。而傳聞中,正是這公輸班發明了陶輪,而且他還發明了墨鬥、鋸子、梯子、滑輪等等工具。隻是趙武還不知道,這個時間裏,公輸班“穿越”成功了沒有。

想了片刻,趙武這才想起曾經聽過的一個理論:傳聞“公輸班”並不是那些木工機械的發明人,正像漢代的蔡倫不是紙的發明人,宋代的張小泉不是剪刀的發明人一樣。因為在他們之前,已經有類似的器械誕生,隻是這些人擅於總結歸納,能把當時存在的一些技術提煉出來,於是,發明這些東西的榮耀就歸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