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吃米飯
訴說幼兒“不吃米飯”的媽媽很多。問她“你究竟要幼兒吃多少呢?”回答說:“育兒書上注明必須吃一小碗半,對麵街坊家的那小子能吃兩小碗!”而不是研究自己的幼兒該吃多少合適。比如,某個幼兒隻吃半碗米飯,可是體重每天平均增加5克,就可以說這個幼兒的飯量適當。幼兒一直就食量小,嬰兒時期總是剩奶,滿1周歲後還是小食量,這是不足為奇的。
幼兒不喜歡吃米飯的最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母親的強製。母親反複對幼兒說:“你要是不吃米飯,就不讓你從飯桌椅裏出來”。於是幼兒就討厭吃米飯了。認為幼兒個子小,讓他多吃些,就會快些長大,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即使嬰兒的個子真小,如果不給他吃動物蛋白,也不會長大。幼兒所需要的是牛奶、雞蛋、魚肉等,而不是米飯。
初夏,吃飯一直正常的幼兒就突然不吃了,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有可能患“口腔炎”。如果口腔罰臭,老是流涎水,就可以確診。
瘦小
一般的母親都認為嬰兒越胖越結實。如自己的幼兒舉起雙手,肋骨一條條都能數得出來,象“瘦猴”,就會感到自卑。被稱為“健康優良兒”的幼兒,隻是乳製品吃得過多而已,這是乳製品公司懸賞幾十年所獲得結果。於是,“胖孩子好”的思想就在這種宣傳的影響下產生了。要想知道發胖人怎樣妨礙運動能力,最好看看電視上最輕量級拳擊比賽,強大的選手都很瘦,肚子有點突出的選手腹部被人一擊,馬上會頭暈眼花,沒有耐力。
幼兒期是鍛煉運動能力的時期,孩子需要瘦點。有的孩子雖然每年體重隻增加2公斤,可是個子卻長高到90厘米,當然不會那麼胖。如果孩子一點也不胖,做媽媽的會幼稚地認為孩子不愛吃東西,不吃東西就不會胖。真正發胖了,就不鍛煉,因此要任其自然,不要多吃太多的糖分。
最愚蠢的做法是,由於不胖,就不斷地給運動機能好的孩子打“發胖針”。這種胖孩子是打針打出來的。
不會講話
過了周歲生日剛剛兩三個月有的幼兒還不會“嗯”、“啊——”地說話。看到附近同年齡的或者更小一點嬰兒會說幾句話,爹媽心裏開始著急了,首先會考慮幼兒是否是智力低下。不過,不能認為說話略早的幼兒,其智力就是優秀的。
如果耳朵聽得見,其它動作也與同年齡的幼兒沒有差別,對其智能,則無須過分擔心。說聲“拿報紙來”,幼兒就把報紙拿過來,問他誰是“爸爸”,便指指父親,這說明幼兒不會說話,耳朵卻很靈。有很多男孩在快滿2歲之前,口齒幾乎是不靈的。
如舌係帶過短,影響說話,可行舌係帶矯正術。
對口齒不伶俐的幼兒來說,耳朵是否聽得見是很重要的。叫幼兒的名字,能立刻回頭轉過來,這就沒有什麼問題。至於說能聽到鼓聲或鬧鍾聲,這不太準確,因為沒有這些聲音,有時會感到振動聲。
對以往有結核病史,接受過鏈黴素注射的嬰兒,或者生下後立即患敗血症,服用其它藥無效,隻有給注射卡那黴素才轉危為安的嬰兒,到1歲半口齒還不靈時,應去耳鼻喉科詳細檢查一下。萬一聽力有毛病,應該與聾啞學校的老師商量,盡早作語言練習。
口齒不伶俐者,如果能發出“不要”、“是的”、“汪汪”中一個短語,就說明耳朵能聽見,一定能說話。打開畫冊,問他“哪個是汪汪”,“哪個是嘟嘟”,能指“狗”和“汽車”的嬰兒,說明他的聽力是健全的。另外,家裏人多,如果每個人都隨便對幼兒講各種話,幼兒就很難學會說話。
媽媽平常不愛講話,對幼兒做什麼都默不吱聲,這樣,幼兒就沒有學話的機會了,要經常不斷地對幼兒說話。另外,有的幼兒受遺傳的影響,不愛說話,本來就是個“沉默的家夥”。
不會走路
鄰居的嬰兒滿周歲後就會走步,自己的幼兒1周歲2個月了,還不能獨立邁步,爹媽就發愁了。但是,到1周歲半還不會走步的幼兒,後來走得很正常的例子是很多的。
滿周歲還不會坐的幼兒則另當別論。要是用手牽著能立即站起來,稍稍扶著點也能邁步的嬰兒,是肯定會走步的。冷天,穿許多衣服,還裹著尿布,就沒法練習走步了。要把房間弄暖和點,撤掉尿布,給嬰兒練習走步的機會。
生下來體重不到2公斤的嬰兒,走得晚是必然的。相反,因過於肥胖而走得晚的嬰兒也不少。因發生髖關節脫位、佝僂病等而不能走步的嬰兒,現在已經絕跡了。
小兒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小兒定期到保健門診進行健康檢查,其目的在於了解寶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全身各器官有無病變,以早期發現沒有被家長注意到的各種異常情況。家長通過健康谘詢,可以得到科學育兒知識,做到預防為主,消除不利因素,以保證孩子身心健康。
小兒時期正處於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年齡越小,生長發育的速度越快。因此,體內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相對地比成人的要多。但是由於小兒消化功能尚無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很弱,添加輔食時,在食物的質和量上,稍有不妥就會造成消化不良或各種營養素缺乏的疾病,例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鐵性貧血、微量元素鋅和銅缺乏等。而這些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另外,孩子幼兒身體抵抗力弱,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亦可導致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