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這裏卻步到處都是岩質小島,上麵還有海鳥築巢。所有的海岸都是很深的峽灣(在冰河地區可以看到,海岸因此能夠深入陸地),並有許多海豹和鯨魚在那裏活動,情景和冰島一模一樣。
從淺灣來到內陸,艾利克發現草原上散布著鬆樹和柳樹,夏天很暖和,適合植物生長,有很多牧草地艾利克和同伴還在海岸邊找到了適當的捕魚地點,在這個魚場裏,有著無數的海豹和海驢,住在這裏不必為衣物發愁。
隻是自此以後,格陵蘭的氣候逐漸變冷到如今,最大的島嶼,大部分已被冰雪覆蓋,不過,探險家和科學家們卻發現,到了夏天,格陵蘭以外的北極各小島,大約有90%以上的冰和雪會融化消失,而且在北美洲海岸、北西伯利亞、挪威、瑞典和芬蘭北部等地,會有很多植物開花。
冬天的北極,大部分地區都看不到太陽,但是到了夏天,即使是在夜裏,太陽也始終不落。這種現象從每年6月22日左右便開始,愈向北,白晝的時間愈長。譬如在北挪威,從5月到7月一直沒有夜晚。此外,艾利克於公元982年在格陵蘭所發現的許多動物,今天在北方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以馴鹿為最多,到了夏天它們成群的跑到牧草地上吃草。
此外,北極的熊、狐狸、兔子、鬆鼠等毛皮較厚的動物,往往是北極的居民當做衣服的材料來源。海豹、海驢和鯨魚常年住在北極海裏,特別是北極鱒魚的產卵期來臨時,遍地鱒魚往往多得將河流為之堵塞。
北美洲和西伯利亞沿海盛產鮭魚和鰭魚,因此,隻要熟悉打獵和釣魚的人,都可以在北極地區獲得充分的生活必需品。
公元985年的夏天,大約500名冰島人來到被艾利克發現並命名的格陵蘭島上,他們大部分都分散在氣候溫和的南海岸淺灣周圍。
冰島人落戶格陵蘭的消息傳來後,許多移居到冰島和挪威的人,也乘著沒有甲板的船,冒著生命的危險、航行到格陵蘭。這些開拓者到達極地後,便著手用石頭和泥炭建造房屋,夏天裏以農耕為生活,冬天則捕魚和狩獵,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據史科記載,格陵蘭的移民很快地開始和愛斯基摩人進行交易,他們以玉米和從挪威進口的鐵,交換愛斯基摩人的海驢牙齒,以及熊和海豹的皮毛。
1100年,天主教的神父們來到格陵蘭,將天主教傳到新的陸地上。同時,挪威的海盜們也開始繳稅,提供給開放荷蘭門戶的十字軍。
1261年,格陵蘭人通過投票同意將自己歸屬為挪威的直轄殖民地。此時,格陵蘭已從繁榮開始衰退,原因是過去溫和的氣候已產生變化,無法繼續經營農業。氣溫下降了以後,被冰雪遮蓋的麵積愈來愈廣。此時,挪威本國也因為不景氣,而無法再派船到格陵蘭。
那時,格陵蘭人所使用的鐵製工具和鹽,以及其他所有的必需品,都是依靠挪威供應,但是到了14世紀中期以後,就再也無法見到挪威船的足跡。
根據考古學家的資料,挪威在格陵蘭殖民地,在15世紀便滅亡了,所發現的屍體上留有受傷的痕跡,這說明了島上居民或許是因經濟狀態變化,食物大量缺乏,格陵蘭人和愛斯基摩人發生了爭戰,但因當時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以致於後人對於這些開拓者的命運完全沒有線索可尋。至今,格陵蘭人滅亡的經過,還沒有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