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思想聖哲(5)(3 / 3)

她為了幫助窮人,首先把自己變成窮人。從此以後,在當時被稱為噩夢之城的加爾各答的大街小巷,隻要有窮人的身影,人們就會看到穿著白色紗麗的特蕾莎出現在他們的身邊。

幾十年後,她創建的組織有4億多美元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7000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一共隻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換;她隻穿涼鞋沒有襪子……

幾十年中,她獲得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教會的80多項榮譽和獎勵,她是世界上領取獎金最多的人之一。

她的所有獎金,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而是全部捐贈給貧民。她說她要用這些資金養活窮人,為無家可歸的人和麻瘋病人建造更多的住所。

1979年12月11日,特蕾莎榮獲世界最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她把19萬美元的獎金連同賣掉獎章的錢,以及謝絕了這個委員會例行的發獎後舉行的盛大宴會而得到的一筆款項(照她說,這一次宴會的費用,若在加爾各答足夠1.5萬人的飯費),全部用於為窮人中最窮的人服務上。

1964年,羅馬教皇贈給她一輛白色林肯牌轎車,她將車作為抽彩義賣獎品,用所得款項建了一座麻風病醫院;1992年,美國哥倫布騎士團將喜樂與希望獎牌授予她,獲獎後她立即打聽在哪裏可以出售獎牌,以便將出售所得和獎金一起交給修女會,用於救助窮人的事業。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修女安逝於加爾各答會院中。人們看到修女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的全部財產,就是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滾著藍邊的白色棉花衣服——一件待洗,一件穿在身上,一件要補洗。

已經很難用言語來描述她的品格的偉大。

“徹底地施予,直至我們舍不得為止。”這是特蕾莎修女經常告誡人們的話。

她常常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的一句話“我渴”,對特蕾莎修女而言,耶穌當時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中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所謂渴不僅是生理上的需要水喝,而且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難時最需要的是來自人類的愛,來自人類的關懷。

特蕾莎修女成立了100多個替窮人服務的處所,每個處所都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在十字架旁邊,都有“我渴”這兩個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個人在痛苦中,我們就應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的。

特蕾莎說:“我們所過的貧苦生活與我們的事業同樣重要。事實上,我們應該感激那些窮人,因為他們幫助我們,更加愛我們的神。”

特蕾莎又說:“我們感到所做的不過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這汪洋總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讚同做大事,在我看來,個人才是重要的。要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與他緊密接觸。假如我們要湊足一定的人數才開始工作,我們就會在數目中迷失,無法全麵照顧和尊重個人。我隻相信個別的接觸,每一個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時那刻世上唯一的一個人,因為基督隻有一個人。”

這些樸實無華的、隻要是認識字的人都能夠讀懂的句子,深深地嵌入了人們的心中。它們比那些晦澀的哲學著作更接近人生的真相,它們比那些輝煌的領袖語錄更接近人類的真理。

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授獎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

這完全表明了特蕾莎對人的態度。盡管她在救助他們,但她並不隻是出於強者的同情。

特蕾莎認為人最大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不被需要與沒有人愛。在為英國電視台錄製《為了神做件美事》節目時,她告訴英國記者說:“感覺自己沒有人要,是人類所經曆到最糟糕的一種疾病。”因為別的病有藥可醫,唯獨“不被需要”,除了一雙願意服侍的手與一顆充滿愛的心腸外,再沒有一帖藥可醫治。加爾各答仁愛傳教修女會牆上的海報也寫著:“天底下最可怕的疾病不是麻瘋,也不是肺結核,而是不被需要、被拒絕、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特蕾莎更發現,富裕的國家竟和貧窮的國家同樣都充滿了“不被人需要”的心靈疾病,隻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