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手法門(1)(1 / 3)

演員拿一根長繩,請觀眾看過,然後收回手中。先把繩折一下,折環握在手中,再將兩個繩頭拉到上麵。然後給觀眾一把剪刀,請他親手把長繩由中間部分剪斷。這樣一根繩變成了兩段,有四個繩頭。

演員將四個繩頭修剪平整。雙手將繩頭合攏,吹一口氣,然後兩手分開,那根繩子居然又變成了一根,而且一點剪痕都沒有。

準備兩米長棉粗繩一根,剪刀一把。

第一步:演員拿起繩子,對折環向上,兩頭垂下。再將繩子兩頭拉起,與折環交叉。

第二步:右手中指快速把左邊繩頭部分勾過來,並放下折環部分,這樣,左繩頭一小節繩子代替了原來的折環部分。左手捏住繩頭和折環交叉部分。別讓觀眾看見。

第三步:請觀眾剪手裏捏的繩環,觀眾以為是長繩中間。其實隻剪下長繩一個頭。

第四步:假意修剪平整,實際把剪下的繩頭剪碎扔掉,再揉搓一會兒,繩子複原了。

剪彩巾

剪彩巾是一個優秀傳統魔術節目,由手技和道具配合表演,內行稱為“剪花”。

演員手拿一條彩巾,正反麵向觀眾交代,讓大家看清楚是一條完整的綢巾後,用右手捏住綢巾的中心,四邊下垂。接著,左手攥住綢巾,成拳狀,右手從左拳上抽出綢巾的中心,露在拳外。隨手用剪刀把綢巾中心一剪,被剪掉的那塊巾布即落在舞台上。

台下觀眾正在為一條綢巾被剪了個大窟窿而可惜時,魔術師拾起被剪的那一小塊,塞入左拳,做了一個手勢後,將被剪壞的綢巾奇跡般地恢複了原樣。

魔術師手提綢巾的兩角,展開放在胸前,讓觀眾察看。之後,又交給台下觀眾查看,剛才被剪過的綢巾變得完好如初。綢巾的窟窿不僅消失了,而且絲毫沒有被剪的痕跡。

這個魔術需要的道具有:大塊彩巾一條,同色小彩巾一塊,紙或乳膠製大指套一個,剪刀一把。

表演前把小彩巾塞入指套內並套在右手拇指上。表演開始,從桌上拿起大彩巾展開向觀眾交代正反麵,把彩巾中心讓左手攥住,兩手一觸之際,將指套一同放入左拳。

右手從左拳拉出彩巾,中心露在拳外(其實拉出的是指套裏小彩巾),然後用剪刀去剪。

補彩巾是假。借塞小彩巾入指套並迅速套在拇指上帶出左拳,曲指將其藏入右手是真。最後,手提大彩巾角,讓觀眾任意檢查。

撲克釘木

取普通撲克一副,向觀眾展示交代後,請一位觀眾從中抽出一張,不讓自己(演員)看見,待抽牌者看清楚以後,再將抽出這張牌插回全副撲克之中。隨即將牌收攏,並抽插翻洗幾次,然後回身走到桌子旁邊,從圖釘盒中取出一顆圖釘交給剛才抽牌的觀眾,並由他把圖釘也任意放入這副撲克的中間,暫時夾起而不穿破紙牌。說時遲,那時快,隻見演員用右手握著全副撲克牌,走近預先立在台口左邊的一塊木板,並向上用力擲去,“啪”的一聲,紙牌紛紛落下,而木板上卻有一張撲克被圖釘釘住,其花色點子正好是剛才觀眾抽出的那一張。

當觀眾將牌抽出在看點子之時,演員即將牌的下半副分開成扇形,準備讓其插回,借插牌的瞬間,用右手中指迅速地靠住插入的這張牌邊,雙手立即將全副合攏。此時,被插回的這張牌和相鄰的下一張牌之間,由於右手中指指腹的卡入,造成了一個縫隙,隨之左手握牌,右手抽插幾次,將這張牌抽到了最上麵來。洗牌之後,仍然保持在上麵不動。待轉身去取圖釘之際,速將衣襟縫中預先放的一顆圖釘取出,將上麵一張撲克由麵向背穿通,由於釘尾細小,又被左手心遮住,觀眾很難看出破綻。對著木板扔牌時,牌背向著木板即可。

這套魔術多少帶有一些手法技巧,故要事先多多練習,演出時才能得心應手。

仙人釆豆

用琥珀子五粒,或七粒、九粒,把它們放在手裏,忽來忽去,忽多忽少,變化多端。這套戲法是古代戲法之祖。

用琥珀子五粒(紅色的,有紐扣大),名為彩豆。表演的時候,先把五粒彩豆並列在台子上,用右手取起一粒,放在嘴裏(沾一點唾沫),然後再吐到右手裏(用拇指和食指撚動),再放到左手握成拳狀的拇指方向的拳孔裏(左手空握,露開大、食二指之縫),暗將彩豆撚到右手的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的手丫處,把它夾牢(這一撚一夾,需要預先練習得很熟練才行),好像彩豆已入左拳中,其實左手裏仍然是空的,迅即將左拳向空中一撩,則已經去了。再用右手到台子上去取第二粒,放到嘴裏去沾點唾沫,暗將手指丫裏的一粒一並放入嘴裏,而吐出來的隻有一粒(留一粒在嘴裏),仍然像前麵一樣,假做放入左拳心的動作,放入左拳裏,卻用左拳向腦前一拍,彩豆就沒有了。隨即右手向背上做摘取的動作,暗將中指與無名指間的彩豆撚向指尖上,就出來了,這叫“穿心過肚”(就是從胸入,而從背出)。再把這粒彩豆用前麵的方法,假做放入左拳的動作,將拳頭向頭頂上一拍,彩豆就沒有了,再把嘴裏的一粒吐出來,這叫“泰山壓頂”(從頭頂上進去,而從嘴裏出來了)。再把這粒彩豆用雙手合起來,隨即把右手丫裏夾的一粒一並落下來,這叫“劈剖蓮蓬”(就是一粒劈成二粒)。或者如前麵的假開拳,五粒琥珀同時出來(一粒留在右手丫裏,一粒放入嘴裏),就可以像前麵一樣一粒粒地變了。反正,這套戲法隨心所欲,出奇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