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
我們中國人的曆史觀非常強烈,重視“以史為鑒”,把曆史作為一麵鏡子,所以中國的曆史是世界上記載得最為詳細的。但“以史為鑒”並不隻是為了掌握知識,從根本上說,是要把握曆史發展的規律與人文的精神。
我們現在加強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內容。人文的意義不是要人們多學一點曆史知識,會背誦幾句唐詩、宋詞,而是要從中體味人生,陶冶性情。學人文的意義在於修身養性,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提升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品位,最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話源出於《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了解別人,最多稱得上是個智者,對自己有了解才叫“明”。“智”和“明”是兩個層次的。我們人類在認識客觀自然的時候比較容易,而認識人類自身就困難得多。然而恰恰是要認識你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你的偉大。所以我認為人文素養,不能隻著眼於知識層麵,而是要體會人文精神。
人文素養不能空談。我們要多看些人文方麵的書籍,多學點人文方麵的知識,但千萬不要把它僅僅當做知識來學,千萬不要借此炫耀,而要在裏麵體悟人生,實現我們的生命價值。
那麼我們具體怎樣才能提高人文素養呢?
第一,要確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幾點:知恥、守信、氣節和感恩。一個人有一點羞恥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徹底沒有羞恥心,那他什麼事都敢做。我們不要認為有羞恥心就什麼都不敢做,其實保持一種羞恥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關於守信,我不必多講。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還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呢?氣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個條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他人,乃至於天地萬物,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對養育我們的天地萬物、扶植我們的他人,存一顆感恩的心。要做到這幾點不容易啊!
第二,要遵循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盡倫盡職,敬業守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真正的價值是在群體中、在社會中實現的,而不是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實現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很簡單,就是要得到他人、群體或社會的承認,也就是說你要為群體和社會作出了貢獻。
第三,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的培養。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非常注意哲理與藝術修養的結合。中國的藝術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在一首詩、一幅畫中往往隱藏著豐富的哲理。同樣,中國的哲理又有很濃重的藝術性,所以中國的藝術與哲理是融為一體的。藝術精神是人對社會,對人生意義、價值的一種理解,一個人愛好什麼樣的藝術,很能反映這個人的品德。反過來,我們通過藝術來陶冶性情,也可以對人生的價值不斷有新的體驗。
第四,提升應對環境的能力,瀟灑地對待人生。我們讀書學習,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要在遇到種種坎坷、憂慮的時候不垂頭喪氣,保持堅定的意誌,知道禍、福、生、死而心裏不迷茫,這就是最根本的。
第五,注意我們的涵養功夫和儀表風度,儀表是外在的,涵養是內在的。儀表要穿著得體,舉止有禮。涵養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謙虛,真誠虛心地待人接物。
總的來說,人文素養要落實到對於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認定中。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精神,以及一種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認識。這也就是人文素養最後的落腳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
詩、一幅畫中往往隱藏著豐富的哲理。同樣,中國的哲理又有很濃重的藝術性,所以中國的藝術與哲理是融為一體的。藝術精神是人對社會,對人生意義、價值的一種理解,一個人愛好什麼樣的藝術,很能反映這個人的品德。反過來,我們通過藝術來陶冶性情,也可以對人生的價值不斷有新的體驗。
第四,提升應對環境的能力,瀟灑地對待人生。我們讀書學習,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要在遇到種種坎坷、憂慮的時候不垂頭喪氣,保持堅定的意誌,知道禍、福、生、死而心裏不迷茫,這就是最根本的。
第五,注意我們的涵養功夫和儀表風度,儀表是外在的,涵養是內在的。儀表要穿著得體,舉止有禮。涵養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謙虛,真誠虛心地待人接物。
總的來說,人文素養要落實到對於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認定中。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精神,以及一種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認識。這也就是人文素養最後的落腳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