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乘坐著征服號來到舊世界的邊緣,距離鬼星團最近的那個方向,搜索著周圍的恒星係。
躍遷通道消耗能量巨大,完全得靠附近的恒星提供能量,他找尋到一顆有著太陽15倍質量的白色穩定恒星當作躍遷通道的起點。
這處地方距離太陽係仍然有10年左右的航程,不過考慮到在躍遷通道中穿越500光年最多用上半年,對總航程的影響不大。
陸陸續續有飛船抵達,先在臨近的恒星的軌道空間建設星空城市,建設能源汲取站,發展出至少10萬的人口保證勞動力的充裕。
等到保障躍遷通道運行的條件滿足後,建設躍遷通道用的原子級材料,尖端設備紛紛到位,緊接著便是通道的正式建設。
躍遷通道的基礎理論來源自黑洞穿越後獲得的一係列數據報告,讓曹川弄明白在如何在黑洞中穿越,需要滿足什麼條件;還有一部分來自外星人的殲星炮,自己山寨版本的殲星炮,讓他弄明白大功率引力波該如何產生,還有如何定向發射。
引力創造空間,大功率引力,並且是比殲星炮發射時的引力還大的引力波不光會造成暗能量潮汐,空間風暴,還會形成短暫的蟲洞。
飛船進入蟲洞後算是到了高維世界,獲得1000倍以上光速,可以輕鬆前往無比遙遠的地方。
如果說以上是有頭緒有基礎的技術,剩餘最關鍵的疑問在於為什麼打開蟲洞後,可以聯通到他們想要的地方,以及進入蟲洞後,又要怎麼離開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E暗粒子,永恒社會模型,早先的曹川花費了20年時間投入其中,而舍棄譬如原子機器,量子生命之類同樣有前景的技術。
他得到答案,他們需要的是高維空間定位技術,常規世界和高維世界的位置是對應的,通過高維空間的詳細探索,把兩個坐標位置映射,他們便可以知道該在什麼地方建設躍遷通道。
所以通過躍遷通道將兩處相隔500光年以上的空間並非完全不可行,比如一座通往索菲婭部長所在位置的,跨度5萬光年的躍遷通道,問題是先得解決兩處世界間真的是能夠通過高維世界連接的,光是要確認這點,都得不知道多少時間。
另一方麵,普通黑洞不存在這個問題,有黑洞必然有白洞,這是人類已知的規律,不像躍遷通道是在常規空間中鑽出一個洞,有可能跑到一個死胡同中去,永遠出不來。
眼下,躍遷通道入口的位置確認完畢,曹川通過量子計算機分析著普林斯基當初遺留的數據,演算著另一處出口的位置,確保兩者是聯通的。
有著10公裏高度的龐大建築物逐步的組裝起來,慢慢的,在遠離恒星10個天文單位的星空中,出現一座柱狀的結構體。
普林斯基所在的鬼星團,他們接受東銀河公司發過來的躍遷通道技術資料,匆忙調集人手,甚至不惜大規模動用無人單位協助。
好在船隊當中有著退休的科學院院長羅素教授的女兒,瑟拉女士,經過她的協調和指導,鬼星團方麵的躍遷通道同步建設,進展順利。
2562年,人類第一次躍遷通道航行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