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朝世祖光武複立漢之國祚,有感於前朝外戚專權之弊,雖設三公之位,權悉歸於尚書。又於內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戚,甚光美。
明、章二帝遵光武遺訓,內修仁政,外布恩義,西域稱藩於漢,史稱明章之治。
及和帝繼位,以其年幼,竇太後專權,重用竇氏子弟,常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和帝惱之。
是時也,朝堂之上,多為竇氏黨羽。皇宮內外,禁軍皆由竇氏領之。帝欲見內外大臣而不得。更有竇憲之屬欲學王莽,取和帝而代之。
帝恐,乃密讀《外戚傳》,學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昭帝誅上官桀、宣帝誅霍禹之事。
時帝困於內宮,近前皆為宦官,乃用中常侍鄭眾,以其外聯朝臣。又以輔政之名,召竇憲入京,一舉而滅之,漢之國祚乃安。及論功行賞,中常侍鄭眾功勞第一,帝任其為大長秋。國家大事,常與之論。
外朝大臣或年老體衰,或壽短命微,帝乃置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令其傳詔書、閱文書,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和帝一朝,選官用賢,寬緩為政,愛民為本,四海歸心。遂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於,收遼東為渤海郡之事,史稱“永元之隆”。
然和帝早崩,皇子早夭,唯少子康健,皇後乃立其為帝,是為殤帝。內外大臣以殤帝之名,尊皇後為太後,是為鄧太後。時殤帝繼位,不滿一歲,在位亦不過八月。
殤帝崩,鄧太後立章帝皇孫、清河王之子劉祜為帝,是為安帝。殤、安兩朝,鄧太後臨朝稱製達十六年,安帝年長,鄧太後亦不願還政,朝中多有非議。
時,車騎將軍鄧騭、剿鄉侯鄭眾、尚方令蔡倫,皆為外戚宦官之屬,朝臣欲行政變,殺三子而廢太後,迎立和帝長子、平原君劉勝為帝,事泄,太後命人平之。
郎中杜根上奏,以安帝年長,請鄧太後還政於安帝,太後令人棒殺之,棄屍荒野!越騎校尉鄧康延請其退居深宮,太後不聽,鄧康乃稱病不朝,太後免其官,除其族籍。朝臣非議緣由,不止於此!
然鄧太後在位時,外平西羌之亂,內安十年水旱,雖有專權之嫌,然其知人善用,嚴於律己,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豈無“興滅國,繼絕世”之功乎?
及鄧太後崩,安帝掌權,宮人有惱恨鄧太後者,乃誣告鄧悝、鄧弘、鄧閭謀立新君,安帝喜之,處死鄧氏一族者甚眾。車騎將軍鄧騭無罪,亦為郡縣長官所害。群臣不平,安帝不過責郡縣長官之罪,厚葬鄧騭。
安帝寵信宦官,以江京為都鄉侯,以李閏為雍鄉侯。乳母王聖及其女伯榮更獲殊榮,出入宮廷無可阻者,郡守、王侯之流見其車亦叩首行禮!跋扈以至於此!是為宦官專權!
安帝崩,太後閻姬用事,以其鴆殺皇子劉保生母李氏之故,恐其掌權,乃立章帝孫、北鄉侯劉懿為帝,是為少帝。以其兄長閻顯為車騎將軍,閻景為衛尉,閻晏為執金吾,閻耀為城門校尉。洛陽軍士,蓋由閻家執掌。外戚專權,以此為盛!
少帝在位八月,崩。太後令閻顯閉宮門,秘不發喪,謀立他人。宦官孫程等擁立安帝皇子劉保為帝,是為順帝,旋殺閻顯等,幽禁閻太後。帝以諸侯王之禮下葬劉懿,以擁立之功,封宦官孫程以下十九人皆為侯,時順帝年幼,外無良援,宦官由此大權獨攬。
順帝性弱,年長以後,以皇後之父梁商為大將軍,秉持國政,以期製衡宦官。然梁商與宦官孫程之流勾結,弄權專橫,民間怨聲載道,順帝反而為外戚、宦官所製。
梁商死,其子梁冀繼任大將軍執政,誅殺宦官,大權獨攬。三年後,順帝崩,梁太後立衝帝。
衝帝繼位時,年方兩歲,於是梁太後臨朝聽政,其兄梁冀掌握實權。一年以後,衝帝崩。又立質帝,梁氏權勢更盛。質帝曾於眾人前,手指梁冀,稱之為“跋扈將軍”,梁冀隱忍不發,月餘,鴆殺質帝。
及質帝崩,梁太後與大將軍梁冀召集群臣謀立新君。太尉李固、司徒胡廣、司空趙成、大鴻臚杜喬懼梁氏勢大難以節製,以清河王年長、“明德著稱”,且血緣與質帝最近(為質帝兄),應立為嗣。梁冀屬意蠡吾侯劉翼之子劉誌(年方十五),然無緣由反對,乃罷朝。
後,梁冀以中常侍曹騰為內援,逼迫群臣策立劉誌為帝。群臣之中,唯有太尉李固寧死不從,餘者皆迫於梁冀淫威,從之。梁太後乃罷李固,處以死罪,以諸侯王青蓋車,迎劉誌入南宮即皇帝位,是為桓帝。梁冀以其妹為皇後,以期富貴永久!
如此,太後、皇後皆為梁冀之妹,桓帝常恐步質帝後塵,唯唯諾諾,不敢違背梁冀絲毫。
時梁冀專權跋扈,帝許其“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讚不名,禮儀比蕭何”,官員升遷必須先見其謝恩,否則,動輒貶官廢為庶人以至於有殺身之禍。
太尉杜喬與李固齊名,多有彈劾梁冀不法之事,梁冀恨之,命人羅織罪名,免其官,治其死罪。朝臣愈加恐懼。外戚專權之盛,無有逾梁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