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這樣一段文字,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傳說有一隻鳥一生隻歌唱一次。
他的歌聲委婉動聽,萬物之中無可比擬。
自離巢的那一刻,他就在尋找著,不眠不休,隻為尋找那棵屬於他的荊棘樹。
荊棘樹上,他在旁逸橫出的荊棘中放聲歌唱,至長至銳的尖刺穿透了他的身軀。
生命將盡,他超脫了痛苦,盡情歡唱,那甜美的歌聲連雲雀夜鶯都難以企及。
歌聲至美,卻是以身殉曲。
然而萬物都在聆聽這美妙的歌聲,就連上帝也在蒼穹之中露出了微笑。
因為唯有曆經磨難苦楚,方能得到最美好的事物。
每一次讀到這一段文字都熱血沸騰,荊棘鳥為了追求最美的歌聲,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這裏包含了一個簡單的哲理:隻有經磨曆難,方能找到最美。
從讀書至今已近30年,讀到現在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痛苦了,因為書中的騙局一一被我識破,卻又無力去改變這一切。從執教至今已有10年,發現教學真是一件讓人瘋狂的事,我們所從事的隻是摧殘學生的身體和心靈,我們不會成為他們的恩人,卻變成了曆史的罪人。隻是不知什麼時候我們會突然被送到了審判席上,我們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凶。
可是,我們也是受害者啊。誰又來同情過我們呢?我們起得比雞早,睡得比小姐晚,吃的比豬差,掙得比非洲少,卻還承擔一個高收入的名聲。悲哀啊!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我想我有責任用自己的良知記錄下這一段曆史,讓後人去評說。不希望別人原諒什麼,隻希望將來我們受到審判的時候,還能有人同情一下我們這些悲慘的臭老九。
我們偉大的黨,掌握了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建立了這個地球上目前最先進的社會製度——社會主義國家。6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培養了世界上絕對數量比例的大學生和科技工作者,卻沒有幾位能夠真正走出國門,屈指可數的幾位卻又不是我們自己培養的。這不能不令我們痛心。錢學森的問題早已從新聞聯播中消失,誰還在關注教育呢?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本書主要是自己從事教育以來寫就的一些小說和雜文,大多取材於生活,卻進行了自己的剪輯,還有一些自己投身教育以來的一些感受和見解,比較粗淺,倘若您覺著我說的不好抑或不對,不妨拍磚,本人定會垂首以待、洗耳恭聽。
之所以使用“泣血的荊棘鳥”這個名字作為文集的名字,並不是要嘩眾取寵,也不是說這就是本人的終極之作,隻是自己這些年來經曆了太多的華麗的欺騙,承受了太多冠冕的剝削,所以我在寫作時內心是飽含血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