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潛能開發的本質是腦力開發(1 / 1)

3歲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著名學者希魯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隻能開發20%,4歲時進行開發卻能達到50%,而更大地潛能開發是在3歲以前。因此,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始把人類生命最初的3年,作為兒童智力開發的起始。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不惜擲重金:但是在3歲以前,他們卻將孩子交給保姆或寄養在別人家中。實際上,他們將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潛能開發的時機錯失了。

世間並不存在什麼神童,隻有低能、聰明和特別聰明的區別。3歲能背唐詩、4歲會雙語,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是個神童嗎?完全不是!這僅是一種智力的早期開發而已。父母應當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來就有世間罕見的才能。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時機和方式去開發它?正像學者所指出:幼兒園教育從3歲開始已經太晚,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剛出生3年的嬰兒更為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是靠科學和實踐得來的,並非大腦自發性的產生。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愛,隻缺父母科學地開發其智慧潛能的新觀念、新技能。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否開發出自身的潛能,使每個兒童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關鍵是在3歲之前、在嬰兒的搖籃時期。

過去,人們一直錯誤地認為:神經係統與其感官的生理解剖特征,是與生俱來的、伴隨著成熟過程而逐步到位,是腦先天不可改變的“遺傳素質”的發展與成熟,不受外界環境的製約,隻要提供保證腦生長發育的營養,大腦就會按照遺傳的指令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並形成個體的特征和學習的能力。因此,人們隻重視早期營養對腦發育的影響,而忽略了“成熟是學習的基礎”此一不可動搖的兒童發展觀。

孩子之所以3歲後進入幼兒園接受啟蒙教育、而不是乳嬰階段,是因為小嬰兒連話都不會說,所以他能懂什麼、學什麼?差異心理學也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人生來是有差異的,而且這種差異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表現出來。在智力水平上,這種差異呈正態分布:50%左右是中等的,17%左右是良好的或中下的,6%左右是優異的或邊緣的,2%是超常的,其餘為偏低的;而這一常態分布是遺傳決定、不可改變的,在幼兒園裏就能看出明顯區別,家長或教師要按孩子的智力特點進行相應的教育,於是就有了鑒別“特殊兒童”、實施“特殊教育”一說。因此,人們可以大談“提高學習能力”,但是絕不能說“提高智商”,因為每個人的智商都是固定不變的。

然而,今日的神經科學發現:人腦細胞具有異乎尋常的增生能力,且遺傳進程為個體感知、運動、思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細胞,以保證適應複雜環境的需要:如果環境刺激貧乏,腦許多細胞的發育就會廢止、不再生長;如果刺激豐富,神經細胞就會得到充分利用。

大腦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創造物”,且其神經係統的發育需要各種營養素,但是神經係統的建構方式與分化則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要素。這一要素,正是兒童早期成長的環境刺激,那些來自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平衡的、運動的、言語的;來自形狀的、顏色的、符號的、聲音的等等因素。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各種感覺運動器官,不斷地在看、在聽、在說、在運動、在搜索、在模仿——時時刻刻接受著來自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才得以分化和建立起來。環境刺激,就像一隻無形的手、一個潛在的設計師,塑造著我們大腦的微觀結構,特別是樹突分枝和突觸傳導通路的建立;換言之,不是大腦的生長導致嬰兒對自己心理行為控製能力的增加,而是環境刺激以自己的結構方式刺激了大腦的建構與分化。

兒童早期發展關鍵期的本質是:腦處在“突發生長期”,且大腦的各個功能區也正處在建構與分化各種資訊處理係統的“敏感時期”——因為腦的各種信息處理係統和視覺的、聽覺的、言語的、運動的等在功能上的複雜程度和結構特征,與嬰幼兒早期發展環境刺激的複雜性和結構性相關。因此,良好的環境與教育刺激,可以從根本改變大腦的微觀結構和整個大腦的性能。

每一個兒童都是學習的天才,其發展的天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父母要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來培養寶寶認知客觀事物,並讓寶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謂之“智力開發”。處在幼兒期的寶寶,他們的活動多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但是隻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庭撫育和教育,寶寶的智力便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