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古縣名為何叫“曲阿”
從史書中可以看到,我國古地名命名中以“丹陽”為名稱的縣郡很多。其中,今皖南當塗縣東北的小丹陽,秦時為丹陽縣。漢置丹陽郡,治所在今皖南宣城,轄境相當於今皖南和天目山、大茅山以西地區。東漢末年,孫權舅父吳景為丹陽郡太守,而當時丹陽郡治所卻被笮融所盤踞,吳景便來丹陽郡所屬地的曲阿常駐,先後達一二十年,曲阿成為丹陽郡的實際治所。唐代天寶年間,改潤州(今鎮江市並含丹徒縣)為丹陽郡,改曲阿為丹陽縣,從此丹陽這個古老的縣城便正式有了現在這個名稱。
說起它的古名“曲阿”,人們就很自然地想到秦始皇東巡。《江蘇史話》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小兒子胡亥和左丞相李斯、宦官趙高第二次東巡,在今湖南藍山縣境內的九嶷山祭祀虞舜,然後乘船順長江東下,到了今江蘇境內的丹陽(當時稱雲陽)。相傳該縣東北有座山是秦始皇遊覽過的,叫“隨駕山”。這次東巡是他久聞“東南有天子氣”後,決心親自除掉“天子氣”,以確保嬴姓皇帝萬世一統天下。在東巡中他又從方士那兒確知“東南有天子氣,在雲陽之間”,便派刑徒鑿雲陽北岡,築直道,“令曲而阿,因名曲阿”。《中國地名大辭典》中《曲阿縣》條也說:“本名雲陽。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氣,鑿北岡以敗其勢,截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縣。漢襲之,吳複曰雲陽,晉複為曲阿,梁改為蘭陵。隋複為曲阿,唐改丹陽,即今江蘇丹陽縣治。”《丹陽縣誌》的各種版本也記載了上述史實。
《史記》說“十一月,行至雲夢(今湖北安陸縣南),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段文字裏提到的“丹陽”,不是今之丹陽,而是指江寧縣東南五裏的鄣邯。再翻閱《史記》中的各種注釋、考證也沒有提到現今的丹陽。關於“雲陽直道”,《史記》也說:“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穀,直通之。”這裏說的直道經考證是指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的古雲陽的直道,與曲阿名稱的來曆沒法牽到一起。考古學家發掘出的當年秦始皇所築“雲陽直道”址,更證實了這一點。
曲阿名稱的來曆,南宋蔡逢認為來源於西漢,西漢以前,仍稱雲陽。後英布借秦始皇東巡事以圖王業,改雲陽為曲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將江南之地封給荊王劉賈,號荊國,後劉賈被英布所殺,公元前195年,高祖平定英布,號吳國。後劉濞舉兵反漢,兵敗自殺,國號廢除,曲阿遂改為雲陽。東漢初,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分會稽郡為二,置會稽郡與吳郡,曲阿屬吳郡。孫權占江南,於吳大帝嘉禾三年複曲阿為雲陽。西晉又將雲陽複曲阿。南北朝宋武帝劉裕,改曲阿為蘭陵。至此,曲阿名稱終止了。
蔡逢是南宋丹陽籍進士,一生喜愛文史,仕途失意,回鄉編寫本邑誌考,這是據史載最早的私人撰修的丹陽縣誌。蔡逢雖經多次實地考察以及翻閱大量史料,但仍由於局限所致,本邑誌考中有許多失誤。對古縣名“曲阿”來曆也有經不起推敲處,如《史記》成書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政和二年間(前104~前91年)撰成。漢高祖事記載較為翔實,為何沒有提到英布命名曲阿之事,是屬於疏忽還是覺得不值一提尚不得而知。
“君山”名稱的由來
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與長江彙合處,有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嶽陽優美。它因為嶽陽樓的存在而馳名中外。登上嶽陽樓,憑欄遠眺,八百裏洞庭盡收眼底。唐代詩人劉禹錫登斯樓,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中“銀盤”指“八百裏洞庭”,“青螺”就是指湖中的君山。
君山——洞庭湖中的明珠,現已辟為旅遊勝地。君山因存有許多名勝古跡而聞名天下。關於君山名稱的由來,也有許多優美動聽的傳說。前人也曾作過一些解釋,在古籍史料中亦多處提到過,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