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建築布局
故宮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故宮開工建造,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後經明清曆代皇帝的不斷修葺和擴建,成為一個雄偉壯麗的建築群。
故宮的建築布局嚴格分成前(外朝)、後(內廷)兩部分,完全是按封建禮製設計的。前部的中心建築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飾以高大的宮門和寬闊的禦路,威嚴高大,以此來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後部包括交泰殿、乾清宮、坤寧宮、禦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帝王們在這裏處理政務,後妃們也在此起居生活,錯綜複雜的庭院,自成體係,十分富有生活情趣。故宮四周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牆外還有一條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之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堪稱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其內更保存有大量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物,1925年設立故宮博物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它始建於明初,最初名為奉天殿,後改名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用現名。現存的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的。全殿麵闊11間,進深5間,外有一列廊柱,全殿內外總共立有84根大柱。殿高約35米,寬約63米,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殿內禦座金龍飛舞。封建皇帝在這裏號令全國,舉行慶典。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高37.95米,下麵是高大的磚石墩台,墩台正麵圍繞著垛牆,後麵砌有宇牆。墩台正中有三門,正麵呈長方形,後為券洞形,墩台上建有五座樓閣,俗稱五鳳樓,四周用精美的漢白玉欄杆圍著。主樓麵闊九間,重簷廡殿頂,其餘四樓為重簷攢尖頂,絢麗的彩畫與金黃色琉璃瓦交相輝映,氣勢宏偉,輝煌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向太和門。
乾隆花園位於故宮內寧壽宮西側,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據說,乾隆皇帝打算在位60年後退位做太上皇,於是特地在寧壽宮旁蓋了這座花園,以便自己在此頤養天年。全園麵積雖然不足6000平方米,亭台樓閣、曲徑回廊、湖石假山、古樹奇花、彩畫雕刻等江南園林之美卻盡集園中。園內主要有古華軒、遂初堂、禊賞亭、萃賞樓、三友軒、碧螺亭、延趣樓、竹香館、倦勤齋等建築。
妃子,她積極支持光緒皇帝變法,實行新政。慈禧太後對她恨之入骨。維新變法失敗後,珍妃被打入冷宮。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太後挾持光緒皇帝狼狽西逃,出逃時覺得留下珍妃是後患,便命她自盡。珍妃不服,到慈禧太後那裏對她大罵不止。慈禧太後惱羞成怒,命二總管把珍妃投入井內。珍妃死時年僅25歲。珍妃的屍體在井裏泡了一年之久才被打撈上來。後人把這口井叫“珍妃井”,以此來紀念她。
故宮為什麼又稱紫禁城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曾有24個皇帝居住在這裏,統治中國達491年之久。那麼,這座皇宮為什麼舊稱紫禁城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位於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所。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稱之為紫宮。故有“紫微正中”之說。
紫微星垣是以北極星為中樞的星群。北極星亦稱為北辰,古代認為它而眾星共之。”南宋大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見解更為精辟,他說:“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不動也,共向也,言眾星四麵旋繞而歸向也。”
後來,人們就把“拱辰”比喻為四方歸向的意思了。
封建皇帝號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他們所居的皇宮,被比作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麵來朝,以達到江山永固,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保障自身的安全的目的,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明清皇宮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圍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家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警衛人員之外,隻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那是外人絕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禁地。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舊稱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