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隻為了玩——騎射武風和圍獵“武功”(1 / 3)

清代是中國曆史上皇家最講究騎射和圍獵的朝代之一。滿洲人在馬背上得天下,他們在關外時就是民風彪悍、崇尚騎射武功的遊牧民族。清朝皇室宗族從努爾哈赤的祖輩開始就都擅長騎射、勇武卓絕,成就一方霸業的努爾哈赤和為南征中原奠定了基礎的皇太極更是能征善戰、戎馬一生。

到了入主中原之後,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滿洲的八旗子弟和皇室宗族一直保持著尚武傳統,即使貴為皇子也要從小接受騎射方麵的教育和訓練,即使當上皇帝,依然要定期到郊外進行騎射和圍獵活動,顯示天子的武功,以示不忘祖先遺風,更是作為八旗官兵一次重要的講武,同時也作為天子和皇室宗親大臣一起進行的一項娛樂活動。

從行圍到木蘭秋獮

在《清史稿》中,木蘭秋獮是作為軍禮記載在《誌·禮》這一部分的。也就是說,木蘭秋獮首先是禮製的一部分,然後才有其他意義。獮本意是指在秋天打獵(按:古時四季打獵各有名稱,春曰蒐,通搜,夏曰苗,秋曰獮,冬曰狩),秋獮當然就是秋天的行獵活動。

《清史稿》裏麵說:“清自太祖奮跡東陲,率臣下講武校獵習兵,太宗踵行之。世祖統一區夏,數幸南苑,令禁旅行圍,始立大狩扈從例。”則自努爾哈赤始,滿洲貴族就有了“講武校獵習兵”的傳統,實際上打獵首先是為了“講武、習兵”,即校演武藝、操練兵士。皇太極發揚了這個傳統,順治帝更是幾次帶著自己的親軍到南苑去圍獵,並確立了“大狩扈從”製度。

康熙帝繼位後,他一方麵為了保持八旗官兵的尚武精神,一方麵也為了接見蒙古王公,穩定塞外邊疆的局勢,漸漸開始建立起木蘭秋獮製度。

康熙帝本人很重視也很喜歡狩獵,他早年就多次到郊外行圍打獵。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幸塞外,獵南山。尋出山海關,次烏拉,皆禦弓矢校獵”。也就在這一年,蒙古的翁牛特旗王公吳塔特將他的領地作為禮物進獻給康熙帝,這就是後來的木蘭圍場,距離承德避暑山莊僅200多千米。

康熙帝在此建起圍場後,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古北口行獵,自此開始了木蘭秋獮。

木蘭是滿語的音譯,意思是“哨鹿”,也就是用來誘惑雄鹿的哨子。木蘭圍場就是圍獵鹿群的場地。這座圍場建成後方圓有上萬平方千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這裏草木豐茂、鳥獸繁多,是一片天然的理想狩獵場。圍場最初有六十多個圍所,後來增加到72個。每年舉行秋獮大典活動的時候隻在其中二十個左右圍所的範圍內狩獵,第二年再更換圍所,以便動物能夠休養生息。

康熙帝一生多次巡遊北方邊境,自康熙二十年(1681)之後更是幾乎年年到木蘭去進行秋獮活動,同時接見蒙古王公,舉行盛大的娛樂活動,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木蘭秋獮成了定製。

康熙帝之後,雍正帝沒有進行過秋獮,但乾隆帝和嘉慶帝都基本延續了木蘭秋獮製度,也繼承了前輩皇帝尚騎射、重圍獵的武風,在木蘭圍場繼續了多次類似的大型活動。

秋獮全揭秘

秋獮既然就是打獵,當然最重要的活動是以皇帝為首的射獵了。根據《清史稿》記載,秋獮分行圍和合圍兩種,《清史稿》中對合圍的過程記錄比較詳盡,讓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大略情況:

合圍開始前,合圍行動總指揮“管圍大臣”帶領著八旗官兵和蒙軍八旗的虞卒(專門負責圍獵禽獸的士兵)繞道到圍場外三五十裏或七八十裏不等,然後將野獸向看城(設在高處的瞭望點)方向驅逐,這就是合圍。

等到包圍圈裏的野獸都被驅趕到看城前,合圍就完成了。這時,虞卒們脫下帽子,擎在鞭子上,高呼“瑪爾噶”。這樣連續三次,皇帝的中軍大隊就知道合圍已經完成,皇帝可以向前開進,享受打獵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