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種方式 短跑
世界上沒有比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更美麗的衣裳。
——(前蘇聯)馬雅可夫斯基
短跑是徑賽項目中的一類,一般包括:50米跑、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4×400米接力跑等幾項;其運動特性:是人們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在確定的跑道上跑完規定的距離,並以最先跑完者為優勝的項目;在人體機能供能方麵,表現為人體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本能,並以無氧代謝供能的方式供能。
短跑的曆史
根據記載,公元前776年,在舉行的第一屆古代奧運會上就有了短跑比賽項目。當時跑的姿勢是軀幹前傾較大,大腿抬得很高,腳落地離重心較近,步幅較小的“踏步式”跑法。起跑是采用“站立式”姿勢,並把大石塊置於腳後,借推蹬巨石之力來加快起跑的速度。
1887年,開始采用“蹲踞式”起跑,1927年有了起跑器,但到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上才被正式采用。
在這個階段中,短跑技術有了很大的演變,由腳跟先著地改進為前腳掌著地,並形成了一種“擺動式”的跑法。由於短跑技術的改進,推動了短跑成績的迅速提高。
1894年,創造了第一個100米的世界紀錄,成績為11″2。以後經過七十四年時間,於1968年創造了9″9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的紀錄是9″95)。200米被列入比賽項目是在1900年的第二屆奧運全,當時成績為22″2。到1968年,經過六十八年,創造了19″83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1896年第一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所創造的400米紀錄是54″2,經過七十二年,到1968年創造出43″86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
女子參加短跑比賽是從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開始的,當時100米紀錄是12″2。經過四十九年,到1977年創造了10″88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女子200米比賽直到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才開始,經過了三十年,即到1978年提高到目前的22″06的成績(電動計時)。由於短跑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其他田徑運動項目的發展。
自從1958年“八一”田徑隊短跑運動員以10″6的成績打破了保持二十五之久的10″7的舊紀錄之後,我國男子短跑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短短幾年內,四川選手又以10″整的優異成績(手記時)平了當時的100米世界紀錄,轟動了世界體壇,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爭得了榮譽。而目前的100米世界紀錄9秒84是由美國運動員保持的。
短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完規定的距離。比賽項目有100米、200米、400米,少年還有60米。短跑是人體運動器官和內髒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條件下完成最大強度的工作,屬於極限強度的運動。
短跑能有效地發展速度素質,因此,它是田徑運動的基礎項目,而且在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短跑技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體,為了便於分析,可把它分為起跑和起跑後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終點跑三部分。
這是一種以最快的速度跑完一定短距離的跑,強度大、時間短、技術水平要求高,屬無氧代謝項目。
起跑和疾跑
起跑有站立式和蹲踞式兩種。
站立式起跑
各就位:兩腳自然開立,有力腳在前緊靠起跑線,全腳掌落地,後腳腳跟提起,重心落在前腳上,動作自然放鬆。
預備:兩膝彎曲,上體前傾,重心下降並前移,有力腿異側臂前伸,集中注意力聽起跑的信號。
槍聲或“跑”:兩腳用力後蹬,後腿迅速前擺,兩臂積極用力擺,身體前傾,迅速向前衝出。
蹲踞式起跑
為了充分發揮兩腳後蹬力量和獲得初速度,大都使用起跑器。裝起跑器的方法,一般前起跑器距起跑線的一腳至一腳半,後起跑器距前起跑器前沿約一小腿長,兩個起跑器左右間隔約15厘米(按起跑器中線計算),前起跑器與地麵角度為45°,後起跑器約75°。
各就位:站立起跑器前,屈體,兩手撐地,有力腳在前,兩腳依次踏於起跑器上,後膝跪地。然後兩臂伸直約與肩同寬,兩手拇指相對,其餘四指並攏,虎口向前,撐於起跑線後。頸部放鬆。
預備:後膝離地,臀部從容抬起,稍高於肩,重心前移,控出起跑線,兩腳壓緊起跑器,注意力集中聽槍聲或“跑”聲。
槍聲或“跑”:兩手迅速離地,兩臂用力前後擺動,兩腳用力蹬離起跑器,後腿以膝領先,積極向前擺出,前腿髖、膝、踝3關節充分蹬直跑出,身體有較大前傾。
上述兩種起跑姿勢都應反複練習,力求做到反應迅速,起動猛捷,動作正確,充滿信心。
疾跑:起跑後立即進入疾跑階段,約25~30米,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距離內,迅速發揮出最大的速度來,因此,也稱它為起跑後的加速跑階段。疾跑的特點是身體前傾較大,跑的頻率快,步子逐漸增長,腳的落點在重心射影線附近。因此跑時要求後蹬快速有力,擺動腿積極前擺,積極下壓,腳掌扒地,同時兩臂配合做快速有力地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