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思想貓遊英國(5)(2 / 3)

金發小男孩一語不發,趕快把腳踏車推進屋裏。

借不到腳踏車,我有點失望,便離開了操場,繼續四處逛逛,欣賞校園裏高大的冬青樹、小李子樹、結了小果子的不知名的什麼樹、鮮豔得令人眼前一亮的不知名的什麼花……當然,這一路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因為我帶著那塊甜蜜的太妃糖,像狗啃骨頭那樣一路津津有味地啃著……

香撲撲的心情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

徐誌摩《再別康橋》

我最早對劍(康)橋的印象,可以說是來自中學時欣賞詩人徐誌摩的新詩《再別康橋》和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不過,等到我對劍橋產生了真切的感情和印象,卻是在那兒獨自生活了三個半月之後。

劍橋和牛津,都是英國古老的大學城,也都以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成為世界知名的學術重鎮。劍橋有三十多所學院 ,最早的彼得學院創建於十三世紀,而相繼在十四、十五世紀創設的學院也多達九所,其中以三一學院、國王學院和皇後學院最具知名度。由於這些古老優雅的學院建築把劍橋點綴得古色古香,所以這兒不但每年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也由於它獨特的文化氣質,成為拜訪過的文人黑客筆下最好的寫作題材。

說起劍橋,不能不介紹劍河。早年,“劍橋”被譯做“康橋”,“劍河”被譯做“康河”。徐誌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這篇文章中,就曾寫過:“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鍾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劍河究竟有多美呢?

七月盛夏的一個午後,我和友人來到劍河畔,準備好好探索一下劍橋靈魂的秘密。我們六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候之後,一一登上一艘長形的撐篙船,各就各位坐好。這艘木船,得用一根很長的竿子撐著走。同伴中有一個曾在水鄉蘇州住過十一年的中國留學生,所以劃船這件事難不倒他。要知道,用這種長竿子撐著船走,不但耗費體力,更需要技術。許多剛上陣的新手,不是把船劃得在河心團團打轉,就是橫衝直撞,嚇散了排隊嬉戲的小水鴨!

船身,輕盈似燕地滑出了岸邊,朝河心駛去。墨綠色的河水,隱然可見小魚兒在擺蕩的水草叢中穿梭。簾幕般的垂柳,一層層、一疊疊,迎麵拂來,好似一幅厚實的風景油畫。

船兒在曲折的河麵上或逆流而上或蜿蜒而下,遊人在照麵的時候揮揮手,互相道個好。在夕陽的金光裏,金黃的頭發更閃亮,黑色的眼睛也更晶瑩。

劍河兩岸羅列的是風格不一的學院建築,最美的也許當數國王學院的教堂了。那聳立在藍天下的尖塔,湛藍河水裏的倒影,顯得莊嚴而聖潔。而沿岸的蔥綠草坪上,或躺或臥的遊人,有的在曬太陽,有的在看書,也有三三兩兩圍坐一塊兒聊天談笑的。

躺在船裏的人,隨船穿流過一座座雕琢古樸的拱橋,心情是懶洋洋的;欣賞著沿岸的繁花茂葉,心情是香撲撲的;眼角掠過學院建築老舊的窗沿,心情是靜悄悄的……

如果你去過劍橋,你一定不會忘記劍河夢境般的溫柔;如果你沒有去過劍橋,也不妨讀一讀徐誌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

數一數螺鈿的波紋;

我倚暖了石闌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遠足到格蘭切斯特

格蘭切斯特是劍橋一個古老的村落,也是劍河源流的所在地。著名的抒情詩人拜倫常到那兒去玩,據說,上遊的拜倫潭就是因此而得名。

十月,秋天的腳步已悄悄移向劍橋,我決定步行到格蘭切斯特,做一次優閑自在的“探險”。沿著健行小徑往登平頓路走去,兩旁的行道樹已經換了新裝,黃得燦爛,也紅得炫目。

在劍橋,有很多專為行人設計的小徑路,當你漫步其中,仿佛走進一座神秘的森林,兩旁巨木林立,無聲的陽光穿越蒼綠的葉叢,把光明帶進幽暗的樹林裏。

林子裏落滿一地不知名的咖啡色果實,圓圓亮亮的像打上了蠟的栗子,看起來香香脆脆的,真想好好咬上一口。

就在撿拾把玩的時候,迎麵走來了一個穿運動鞋的中年胖先生。

“請問,這是哪裏啊?”樹林愈走愈深,還真有點兒怕迷路了。